邓稼先:为了那一柱耀眼的蘑菇红云

日期:2022-07-25 11:06 来源:将乐县宣传部
| | |
 因为国内外斗争态势非常险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处在严重的困难时期。对于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来说,那是一个卡脖子的时代。只有研究出原子弹,才能缓解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而只有国际形势缓解,我们才有更多力量来研究和制造原子弹。这两个看似矛盾又必须解决的难题,困扰着政治家们,更影响着科学家们。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形势极为严峻,国家生存显得非常被动。与之相应,我国被迫开始完全独立制造原子弹的时代。我们心中发狠了,你们不帮助我们,我们就制造不出来原子弹吗?偏偏要制造出来给你们看看!为了记住那个撕毁合同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定名为“596”。

在这以后的五年时间里,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资料少、设备差、时间短、环境恶劣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迎来了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的决战阶段。

中国大西北很多地方荒无人烟,沙滩戈壁连绵不绝,让人感觉到就连生存都是很难的,更不用说搞科学研究了。没办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596”工程的战士们凭着爱国心和革命的豪情壮志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

1962年9月11日,二机部向中央打了一个“两年规划”的报告。此报告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此时,邓稼先和其同事拿出了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3年2月,在华北某地进行了核试验前的轰炸模拟试验。1964年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这是我国完全依靠自主科研制造出来的原子弹。我们国家在内外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制造出了原子弹这种战略武器。从此我国进入拥核国家的行列,为我国争取战略主动提供了基础。从此,我国受人欺侮的时代结束了。由此,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震惊了世界。

制造出原子弹并不算结束,国家还需要制造氢弹。要搞就搞出更先进的。早在1963年9月,接到聂荣臻元帅命令,邓稼先、于敏率领九院理论部研究原子弹的原班人马,承担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任务。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邓稼先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在获得相关材料以后,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八年零六个月、美国用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六年零三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1971年,邓稼先童年的好友、少年的玩伴、大学的同窗杨振宁博士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他从舷梯下来,第一句就问:“邓稼先在哪儿?我想见邓稼先啊!”而邓稼先闻此喜讯,匆匆赶回北京。好友重逢,话题自然转到了物理。

“稼先,外国传说,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帮助中国搞出原子弹、氢弹,是吗?”

邓稼先笑而不语,杨振宁满腹疑惑。邓稼先回家后立即请示周总理怎样答复杨振宁。总理指示:“可以告诉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氢弹,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都是中国人自己搞出来的。”

于是,在上海,杨振宁的饯别宴会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幕:有人在宴会上把邓稼先的亲笔信交给杨振宁,杨教授当众宣读,当他读到“原子弹、氢弹全部是中国人自己研制”时,不禁泪水盈眶,他不得不进入盥洗室洗了洗脸,才回到席上。

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牢记使命:当代党员干部的楷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