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华洞总体规划
来源:旅游事业局
时间:2008-06-23 15:25
前 言
玉华洞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而名闻遐迩,仅著名溶洞就有玉华、银华、金华三大胜景,其中玉华洞为福建省最大的石灰岩溶洞,是我国四大名洞之一。
玉华洞有“闽山第一洞”之美誉,素称“八闽四大景观之一”,自古就有“不游玉华洞,枉为福建人”的说法。玉华洞风景名胜区不仅自然景观优美,“山川多佳色,风光秀古今”,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景观资源。
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将乐县是魏晋以来中原汉人南渡入闽的重要通道之一,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背景。北宋大理学家杨时(朱熹的老师),其故里也位于玉华洞风景名胜区内,而且是风景名胜区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因此,风景名胜区还具有闽北理学文化特色。
玉华洞风景名胜区紧挨将乐县城,位于县城东南7公里处,面积约43平方公里。2002年,玉华洞风景名胜区被批准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受玉华洞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委托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玉华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本次规划就风景名胜区的概况、风景名胜区的环境质量、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等五个方面的有关资料作综合汇集,以期反映目前玉华洞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总体概貌。
第一章 风景名胜区概况
1.1 风景名胜区基本概况
玉华洞风景名胜区是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将乐县城南的天阶山。距县城仅十五华里。总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包括玉华洞、银华洞、金华洞、岩子洞、宝华洞等多个溶洞景观和天阶山、梅花井、明台寺、白鹭栖息地等多个自然景观。其中玉华洞位列全国四大名洞,为福建洞天之首,有“形胜甲闽山,人间瑶池景”之说。
从80年代末开发以来,玉华洞景区已颇具规模,到2001年接待人数已达53.2万人次,旅游收益上亿元,风景名胜区内也建了一定数量的服务接待设施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接待能力。目前旅游住宿接待主要依托县城的服务设施。
风景名胜区于1987年设立玉华洞管理局,199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银华洞正式开发并成立管委会,1993年正式对游客开放。经过不懈的努力风景名胜区于2002年正式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1.1 区位环境
玉华洞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中西部的将乐县。将乐县东临顺昌,西接泰宁,南连明溪,北抵邵武,东南与沙县毗邻。县境东西宽59公里,南北长71公里,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
风景名胜区地处北纬26°45′00″—26°37′30″,东经117°26′15″—117°37′30″之间,位于武夷山脉东南面,闽江支流金溪的中下游。
1.1.2 属地沿革
玉华洞风景名胜区所在的将乐县历史悠久,西汉时,东越王在此先后营建多处弦歌笙舞、狩猎游乐之场所。三国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260年)置县,属建安郡,为闽越地早期建县的七个古县之一。因“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东越王乐野宫在是”,故取“将乐”二字得名。自建县始,县境与隶属屡变,1983年5月至今,为三明市辖县,县治设于古镛镇。
1.2 风景名胜区历史及其发展过程
1.2.1 风景名胜区历史
玉华洞在东汉末年就盛名于世,古诗文、题刻丰富。
北宋理学家杨时,尚书冯梦得等曾为玉华洞赋诗;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1628年漫游玉华洞,写下了动人的游记,盛赞:“此洞炫巧争奇,遍布幽奥”;明朝的尚书刘璋、尚书裴应章、户部侍郎黄琛、礼部尚书曹学俭、巡按御使杨四知等人都在游历了玉华胜景之后留下了题刻。
1.2.2 玉华洞风景名胜区发展过程
1987年,将乐县人民政府为发展风景游览事业,正式对玉华洞进行开发,在玉华洞内部装饰了各种灯光,使玉华洞幻若仙境,从而使玉华洞这颗灿烂的明珠结束了自东汉以来两千多年烟熏火燎的历史。同时,设立了玉华洞管理局,配备了管理人员,增设了服务设施。1991年玉华洞风景名胜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3年宝华洞乐园建成并对外开放,银华洞也正式对外开放。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玉华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同年10月1日,玉华洞风景名胜区动物标本馆和福建省第一家洞穴博物馆——岩子洞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天阶山公园正式开放。
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呈报国务院要求将玉华洞(溶洞群)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7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玉华洞(溶洞群)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同年9月1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补充报告,再次要求把将乐玉华洞(溶洞群)风景名胜区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范围扩大至43平方公里。
2002年玉华洞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2.3 银华洞的开发
银华洞其地质形成年代与玉华洞相似。相传在唐代以前,银华洞之美景已吸引了八方游客。明正德年间皇帝游银华洞,丢失还魂带、金扁担二宝,因洞中昏暗,当时照明燃料将尽,不便久留,匆匆离去。其后达官贵人争相游洞寻宝,吃喝摊派钱粮,天天酒肉不断,村民还得抬轿子,挑行李。百姓不堪其扰,于是就用糯米舂糍粑砌石头,再用大火烧炼,一夜之间封死洞口,久而久之,人们便不知洞口之所在了。
1976年,由于雨水冲刷,在银华洞后洞口冲出一个约50厘米的小洞,一些年青人曾沿洞而下,进入过洞中。1977年,当地群众到洞内挖掘磷肥和捕捉蝙蝠,而挖大洞口。
1980年,在地名普查中,工作人员根据县志记载的位置,与当地群众在银华洞后洞口一米深处,掘到唐天宝年间铜钱一枚。1992年12月在开发银华洞时,又在后洞口2米深处,掘到“元丰通宝”一枚。
1992年12月,将乐县领导及有关部门,邀请多名专家,多次对银华洞风景进行考察,将乐县委、县政府决定由县乡(漠源乡)联合开发银华洞。县人民政府颁布将政(1992)综172号文件《将乐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发银华洞风景名胜区有关问题的通知》,成立将乐县银华洞旅游风景名胜区筹建处,采取股份制形式进行集体开发,并于1993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1.2.4 金华洞的开发
金华洞最富有传奇色彩,民间的传说也非常多。据县旅游部门勘察,在省道下甘线——黄当段98公里牌附近、将乐县城南约3公里处的“九八洞”洞口石壁上发现字迹模糊的“金华洞天”四个字。
1993年,经福建省旅游局,省地质学会的专家组考察,该洞区实际有两个毗邻的溶洞。一个洞呈蛇曲状,有三个层次。上层被瀑布状钙华所充填,中层则无太多钙华沉积,底层有土层,暗河有水流活动。另一个洞,入口地带有水流侵蚀现象,洞内则形成多层次重迭,相互衔接的迷宫状串通。两洞的洞厅、通道布满景物,甚为壮观,尚未作命名。
1996年,有关部门将此暂定为金华洞景区,并划定景区范围,纳入玉华洞(溶洞群)风景名胜区范畴。
第二章 风景名胜区环境质量
2.1 地质、地貌、溶洞景观成因
2.1.1 地质构造
玉华洞风景名胜区位于闽西北隆起南缘,地层区划属四明山——武夷山分区邵武小区。地层发育较全,可划分为28个地层单元,风景名胜区属其中沉积岩地层,为典型浅海碳酸盐岩沉积。风景名胜区山体主要属老虎山复式向斜霞村背斜,以石炭系上统船山组为主,并有部分二迭系下统栖霞组、下统文笔山组、下统童子岩组等地层构成的灰岩断块山。山体岩性多为生物微晶灰岩、细晶灰岩。
玉华洞所在的天阶山,船山组地层约占山体面积的五分之四,为一套厚巨层状和块层状生物碎屑泥微晶灰岩,其氧化钙(CaO)含量达50%以上。栖霞组地层主要分布在山体西北段,玉华洞发育在船山组地层灰岩之中。地层倾向近正北,倾角60°——80°。天阶山及其附近发育有两组断裂:第一组近东向西;第二组近南向北,规模较前组小。断裂原为压扭性,后转张性。此外还有NW320°(320°)和NE60°(60°)两组节理非常发育。溶洞承袭南北断裂和节理发育,明显受到构造控制。
2.1.2 地貌特征
风景名胜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其地貌分类主要有:喀斯特丘陵和喀斯特平原(盆谷)。
喀斯特丘陵海拔高度多在200—700米之间,比高一般100米左右。丘体多呈短条状或峰林状,丘顶浑圆,大都基岩裸露,部分悬崖峭壁,节理裂隙发育。坡面有石芽、溶沟发育,“山骨棱厉,透露处层层有削玉裁云态”,形态多姿。风化层较薄,发育的红色石灰土类,质地粘重,淋滤作用深,呈微酸性反应。风景名胜区内丘陵林木生长较多,植被覆盖较好。古镛镇、漠源乡、南口乡等地分布的丘陵,溶洞发育,有盲洞和穿洞,并具有成层性,玉华洞、金华洞、银华洞都分布在这里。
喀斯特平原(盆谷)是一种负地形,面积较小,分布零散,形状不一,呈长方形、椭圆形的为多。地面较平坦,切割较弱。在平原边缘裂隙发育地带,常有喀斯特泉出露。组成的物质主要是石灰岩溶蚀残余,再经水流作用堆积的碎屑物,土层较厚,所发育的土壤质地粘重,透水性较差。天阶山东北面的狭长盆谷是其代表。
风景名胜区碳酸岩类岩石主要出露于古镛镇、漠源乡、南口乡、安仁乡、高唐镇,岩层较厚,质地较纯。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独特的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形态。形成溶沟、石芽、溶斗、落水洞、溶蚀洼地、溶蚀盆地、孤峰、溶丘、峰丛、溶洞、地下河及各种钙质沉积的石钟乳、石笋、石幔等形态。
2.1.3 玉华洞(溶洞群)风景名胜区的溶洞景观成因
玉华洞(溶洞群)风景名胜区的溶洞景观成因主要有地质成因、化学成因、物理成因等。在适合的气候条件及水和空气的共同参与下,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独具特色的弘含奇瑰、炫巧争奇、遍布幽奥的神奇景致。
1、地质成因
晚石炭纪(距今约两亿九千六百万年),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形成生物繁多的热带、亚热带碳酸岩台地,进行了碳酸盐沉积。沉积作用延续了一千九百万年,沉积了百余米厚的质地较纯的石灰岩(船山组C3c)。此后又继续沉积了二百余米厚的不纯灰岩爽泥粉砂岩(早二迭系栖霞组P2q),之后又沉积了海相泥岩(文笔山组P1w)、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童子岩组P1t)、河湖相碎屑岩(晚二迭系早期翠屏山组P2cp)及海相泥岩(晚二迭系晚期大隆组P2d)、海相钙质泥炭、粉砂岩、硅质岩等,总厚度达千余米。
距今两亿四千三百万年到两亿三千一百万年的三迭纪发生了广泛的印支造山运动,受其影响,这里结束海侵,隆起成山,并遭受剥蚀。距今两亿一千三百万年的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波及本区,形成一个地堑,老地层麻源组逆冲而上,船山组地层下落,因而得到保存。
此后一亿多年的时间其上复的新地层不断被剥蚀迨尽。距今三百几十万年的第三纪,可能在燕山期即发生的南北断裂,由压扭性转化为张性,从南部麻源组新组成的山地穿越天阶山的中部,顺断裂南段发育成一条大的沟谷。至此,风景名胜区的地貌轮廓大体已奠定。之后,地壳逐渐抬升,溶洞所在地层被抬升到包气带中,岩溶作用活跃。
距今一百二十万年至三百万年左右的第四纪早更新世,玉华洞第四层的地下舞厅通道、白云洞基本形成。距今一百二十万年至四十万年第四纪中更新世,形成玉华洞第三层果子洞和第二层的雷公洞、黄泥洞等。距今四十万年的第四纪晚更新世,形成第一层的一扇风通道、藏禾洞、溪源洞等。
2、化学成因
碳酸岩化学溶蚀和沉积,是含有碳酸和其他酸类的水,流经碳酸岩裂隙时,溶解多量的碳酸钙,成为饱和的碳酸氢钙溶液。
当饱和的水溶液在温度、气压改变时,溶液中二氧化碳蒸发、逸散,便发生碳酸钙析出、结晶的沉积。化学溶蚀和沉积受水的活动方式、流量大小、气象等因素影响,变化很大。化学溶蚀时对洞厅、通道的形成起主要作用。化学沉积物形成的主要形态有:
滴石类
由洞顶不连续水流——滴水形成,从滴点到落点形成对应沉积,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当地下水流渗进洞穴,在洞顶沉积成小突,逐渐往下沉积成棒状,经长时间沉积,加长加粗,形成石钟乳;水流沿石钟乳滴落,在洞底流布,形成盘状石饼,逐渐累迭、加厚,石饼受滴部位加厚快于其他部位,遂向上发展为石笋;石钟乳与石笋对接,便形成石柱。
洞壁流石类
由洞壁连续运动的水流¬¬¬——薄膜水形成,主要形态有石幔、石瀑等。
洞底流石类
系洞底流水形成,主要形态有石梯田、钙华板等。石梯田系间歇性漫流作用所成。当地下水沿洞底流动,在地形稍为隆起处,水流发生扰动和流速变化,导致二氧化碳和碳酸钙加速逸散与就地沉积,逐渐形成可阻水的石天塍,构成田连阡陌的梯状石田。此外还有溅水作用而形成石葡萄、石珊瑚等,这类沉积物一般附生在先成物上。
3、物理成因
溶洞景观的物理成因主要为流水的冲刷、沉积和崩塌。
含酸水对碳酸岩的溶蚀作用在流动的情况下加剧,流速与溶蚀可成正比。波痕、贝窝、沟槽为其主要特征。玉华洞内的溪源,黄泥等洞发育的边槽非常壮观,这种形态与地下暗河有密切的生成关系。玉华洞内的白云洞为穹洞,穹洞的形成与后期崩塌改造有关,后洞附近的巨块崩塌物有二十几米高。鸡冠石亦称雄鸡报晓即为崩塌石块。
溶洞景点的形成是地质构造活动与洞穴包气带空气、渗流的活动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不但随时变化、互相参与、互相转换,而且仍在继续。
2.2 土壤条件
风景名胜区属中亚热带地区,气候暖湿,生物富集,土壤脱硅富铝化作用强烈,形成以红壤为主的地带性土壤。土壤有6个土类,15个亚类,44个土属,以红壤和黄壤为主。
红壤 红壤是亚热带地带性土壤,分布最广,在海拔170—995米的丘陵山地,有6个亚类。土体有腐殖质层、心土层、半风化碎屑层三层。土色深红、浅红、棕红。
黄壤 黄壤分布在1000米以上中山,有3个亚类,由于中山地带气温较低,温差较大,云雾多,日照时间较短,土壤中氧化铁受氧化作用,土色变黄。土壤湿润,质地为轻壤、轻砂壤、中壤,块状或小团状结构。
水稻土 水稻土是在人为长期耕作条件下,经过以氧化还原为主的水耕熟化过程,而逐渐形成的。一般具有耕作层、犁底层、渗育层等三个层次。
2.3 气候条件
风景名胜区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大陆度54,具大陆性气候特征,兼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热同期,干湿明显,受季风及地形影响。
2.3.1 四季
春季 起2月13日,止5月7日,持续84天。气温回升快,南风日数逐渐增多。早春气候多变,冷热无常,常遇寒潮,低温阴雨。春末阴雨连绵。夏季 起5月8日,止10月5日,持续151天。初夏为梅雨高峰期。盛夏炎热少雨,为高温期,午后多雷雨。受台风影响,可出现大到暴雨。季内盛行东南风。秋季 起10月6日,止12月12日,持续68天。多晴天,西北风渐多,秋高气爽,冷暖宜人。冬季 起12月13日,止2月12日,持续62天。寒冷,干燥,时有霜冻、结冰现象。夜晨多雾,偶尔下雪,2—3年一遇。
2.3.2 日照
年平均日照1730小时。7-9月平均每天日照7.1小时,2-4月平均每天日照3.4小时。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01.6千卡/平方厘米。夏季每月平均10-13千卡/平方厘米,冬季每月平均5-6千卡/平方厘米。
2.3.3 云雾霜雨雪
年总云量为8成,低云量为6成。年平均晴天40.4天,阴天84天,2-8成云量的总天数241天。
年平均雾日56天,冬季雾日较多,一般在凌晨3-4时形成,持续时间常不足3小时。
年平均霜日13.5天,平均初霜日12月11日,平均终霜日2月13日。
年平均降雨量1676.4毫米,2-4月为春雨季,雨量占全年雨量22%。5-6月为梅雨季,雨量占全年雨量38%。7-9月为台风雨季,雨量占全年雨量18-21%。平均年雨日173.8天。
降雪一般2-3年一遇,降雪日最多为7天。
2.3.4 风、气温、干湿度
风向、风速受季风影响明显。春末,夏季多偏南风,秋季多偏东风,冬季春初以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1.2米/秒。
年平均气温18.7℃,最高值19.4℃(1961年),最低值17.9℃(1976年),年际较差1.5℃。各月气温以7月最高,1月最低,年极端最高气温40.2℃(1971年7月31日),年极端最低气温-6.9℃(1973年12月15日)。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高温日,年平均33.8天。
年平均绝对湿度1.9毫巴,极端最大绝对湿度38.8毫巴,极端最小绝对湿度0.8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82%,月平均最大值出现在6月为85%,最小值出现在7-8月,为79%。
总的来说风景名胜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好地方。宋代大理学家杨时赞玉华洞诗云:“云藏野色春常在,风入衣襟酒易醒。”就是这里气候特点的真实写照。
2.4 水文状况
风景名胜区地表水属金溪水系漠村溪流域。天阶山南部为元古界麻源群地层所组成中山环锁,其间有沟谷、洼地,有一定的汇水面积。
天阶山体的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南部沟谷的地表径流,通过洼地的落水洞潜入地下与暗河相接。暗河流出洞口,汇入漠村溪。银华洞所在石灰山地表径流由沟谷汇入漠村溪。
风景名胜区地下径流主要为碳酸盐类型溶洞水。玉华洞内有灵泉、井泉、石泉、天阶山麓的梅花井泉均为该类地下水出露。据有关部门化验,为低矿化度矿泉水,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玉华洞、银华洞、金华洞内还可听见流水声,目前无法查清的暗河、暗泉有多处。
2.5 植被状况
2.5.1 类型与分布
风景名胜区植被区划隶属闽西博平岭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是常年温暖的照叶林地带。东以顺昌县宝山——沙县茅坪一带为界,北以泰宁县九峰山一线为界。
典型植被类型的建群种中,米槠、丝栗栲、南岭栲、罗浮栲、甜槠、大叶锥、青冈栎、钩栗、锥栗、石栎、杉木、马尾松、毛竹占优势,苦槠、茅栗、木荷、板栗、枫香、光叶石楠、小叶黄杞,拟刺杨等较少。杉木、马尾松、毛竹是县内森林主要植被,面积大,生长良好。森林下有黄瑞木、乌药、毛冬青、杜鹃等。在郁闭的常绿阔叶林下草本植物不多,常见的有狗脊、中华里白、油莎草、地稔等。指示植物有成片的杉木、马尾松、毛竹林,层间植物较常见的是藤黄檩。
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还有部分人工营造的福建杉、马尾松林和少量毛竹林。区内野生植物169科97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水杉、苏铁;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金钱松、油杉、水松、银杏、福建柏、杜仲、青钱柳、格木、长叶榧、鹅掌楸、观光木、黄山木兰、福建青冈栎: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有:长苞铁杉、南方铁杉、沉水樟、闽楠、浙江楠、天竺桂、青钩栲、巴戟、青檀、凹叶厚朴、深山含笑、短萼黄连、八角莲、红豆树。药材资源较丰富,有药用植物36种。风景名胜区植被覆盖率为91%,各种植物生长旺盛,构成的绿色景观,为国内岩溶地区所罕见。
风景名胜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植被众芬竟秀,草木争荣,四季常青。丰富的植被类型和植物群落形成了多样的景观效果,常绿阔叶林浓绿茂密,落叶阔叶林生长季节多呈浅绿色,常绿针叶林外貌呈深绿色,针叶阔叶混交林浓淡交辉,色彩纷呈。随着四季的变化,转换着各异的色彩,春季万紫千红,桃李芬芳,夏季林木葱郁,绿荫如屏,秋季绚丽多彩,争奇斗艳,冬季青松傲立,林木苍劲。
2.5.2 玉华洞主要树木一览表
类别
序号 树 名 科 属 学 名
1 柚 芸香科 Citirus grandis
2 榛子树 榛子科 Corylus heterophylla
3 甜槠 壳斗科 Castanopsis eyrei
4 绒毛山葫椒 樟科 Lindera nacusua
5 光皮树 山茱萸科 Cornus wilsoniana
6 蕈树 金缕梅科 Altingia chinense
7 柞木 大风子科 Xylosma japonicum
8 木继 木 金缕梅科 Loropetalum chinense
9 福建青冈 壳斗科 Cyclobalanopsis chungii
10 创花楠 樟科 Machilus pauhoi
续上表
类别
序号 树 名 科 属 学 名
11 野柿树 柿树科 Diospyros kaki
12 枫树 金缕梅科 Liquidambar formosana
13 薄叶润楠 樟科 Machilua leptaphylla Hand.-Mazz
14 山牡荆(薄姜木) 马鞭草科 Vitex quinata
15 厚鳞石栎 壳斗科 Lithocarpus pachylepis A.camus
16 桂花 木犀科 Osmanthus fragrans
17 大叶冬青 冬青科 Llex latifolia
18 朴树 榆科 Celtis sinensis
19 石楠 蔷薇科 Photinia aerrulata
20 常春油麻藤 豆科 Mucuna semperviens
21 朴树 榆科 Celtis sinesis
22 光叶石楠 蔷薇科 Photinia glabra
23 苦槠 壳斗科 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24 酸枣 鼠李科 Zizyphus jujuba
25 云实 豆科 Caesalpinia sepiaria
26 小红栲 壳斗科 Castanopsis carleii
27 青梅 蔷薇科 Prunus mume
28 苦楝 楝科 Melia azedarach
29 油柿 柿树科 Var.sylvestris
30 油桐 大戟科 Aleurites fordii
31 柏木 柏科 Cupressus funebris
32 楠木 樟科 Phoehe zhennan
33 广玉兰 木兰科 Mafnolia grandiflor
34 桃 蔷薇科 Prunus davidiana
35 杉木 杉科 Cuninghamia lanceolata
36 柳杉 杉科 Cryptomeria fortunei
37 圆柏 柏科 Sabina chinensis
38 龙柏 柏科 Sabina chinensis Var.Subianea
39 银杏 银杏科 Ginkgo biloba
40 龙爪槐 蝶形花科 Sophora japonic Var.pendula
41 石榴 石榴科 Punica granatum
42 白玉兰 木兰科 Magnolia denudata
43 芙蓉 锦葵科 Hibiscus mutabilis
44 紫荆 苏木科 Cercis chinensis
45 香樟 樟科 Cinnamomum camphora
46 构骨 冬青科 Llex cornuta
47 梅花 蔷薇科 Prunus mume Cv.yuie
48 碧桃 蔷薇科 F.rubro-Plena Schneid
49 红叶李 蔷薇科 Prunus cerasifera Var.atropurpurea
50 女贞 木犀科 Ligustrum lucidum
51 雪松 松科 Cedrus deodara
52 火力楠 木兰科 Michellia macciurei Var.Subianea
续上表
类别
序号 树 名 科 属 学 名
53 曲柳 杨柳科 Salix matsudana F.tortosa
54 中山柏 柏科 Cupressus funebris
55 罗汉松 罗汉松科 Podocarpus macrophyllus
56 香椿 楝科 Toona sinensis
57 喜树 珙桐科 Camptotheca acuminata
58 垂柳 杨柳科 Salix babylonica
59 欧美杨 杨柳科 Populus euramericana Guinier
60 竹柏 罗汉松科 Podocarpus nagi
61 李 蔷薇科 Prunus salicina
2.6 动物状况
2.6.1 脊椎动物
风景名胜区内生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主要的野生动物中脊椎动物就有5纲73科297种。其中鱼纲8科23种;两栖纲6科28种;爬行纲7科22种;鸟纲36科183种;哺乳纲16科41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爬行纲蟒蛇;鸟纲白鹳、黑鹳、朱鹗、短尾信天翁、中华秋沙鸭、白肩雕、金雕、燕隼、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大鸨;哺乳纲 羚(苏门羚)、黑麂、梅花鹿、云豹。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鱼纲胭脂鱼;两栖纲大鲵(娃娃鱼)、虎纹蛙(田鸡);爬行纲大壁虎;鸟纲白琵鹭、鸳鸯、白腹锦鸡、红腹鹗、长耳号鸟(长耳猫头鹰)、短耳号鸟(短耳猫头鹰)、鸢(老鹰)、凤头鹰、白腹山雕、夸鹰、鹊鹞、秃鹫、角雉、黄嘴白鹭、岩鹭、白寰鸟 、彩寰鸟 、彩鹳、林雕、游隼、白腹黑啄木鸟、红腹角雉、斑头鹇留鸟 、红翅绿鸠、小杓鹬、褐翅鸦鹃、小鸦鹃;哺乳纲毛冠鹿、丛林猫、大灵猫、小灵猫、水獭、猕猴、穿山甲、河麂、水鹿、狼、豺、黄喉貂、金猫。
2.6.2 无脊椎动物
节肢动物昆虫纲中国家一级保护昆虫有金斑喙凤碟,二级保护动物有拉步甲、硕步甲、彩肩金龟、中华虎凤蝶、双尾褐凤蝶。主要经济昆虫有蜜蜂、家蚕、地鳖虫、五倍子蚜等。
2.7 环境状况
2.7.1 环境卫生质量评价
1、分类评价
土壤 风景名胜区多为山地,土壤污染较少,土质良好。
水体 地表山涧水主要在雨季汇集而成。溶洞中的暗河,水质清澈,多为森林涵养水,一般水质较好,但农田耕作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少量居民生活污水,对局部地段的水质有些影响。
大气 因很少有烟尘废气的排放,又有丰富的植被调节,所以风景名胜区的空气较清新。
噪音 风景名胜区大部分地区无噪声干扰,局部地段因公路通过稍有影响,只有在金华洞处锯木厂干扰较大,此外,没有外来的噪声。
地方病 风景名胜区内目前未发现有地方病和流行病。
地质情况 无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潜在危险,但应注意保护自然植被,防止水土流失造成不良后果。严禁挖山采矿。
防火 应加大防范山火的宣传力度,严禁烧山、随地乱丢烟蒂与火柴等。
2、总体评价
本地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夏长冬短,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植被四季常青,一年四季均可游览。
本地区内有农校、林场、锯木厂、部队和十三个自然村,目前尚未对风景名胜区构成严重的污染,一般尚能保持自然环境的良好状态。总的来说目前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卫生状况较好。
2.7.2 环境景观质量评价
1、 现状分类评价
平原 地表较平坦,土壤肥沃,现多为农田。
低丘陵 地势起伏舒缓,顶部比较圆浑,风化层较厚,丘陵上植被已有破坏,部分地区已垦成旱土等。
高丘陵 其坡度较缓,风化壳和土层较厚,宜于种植。
低山 由于长期的剥蚀、侵蚀作用以及溪流的切割,山岭起伏比中山地貌舒展,山坡坡度多35°、40°,沟谷切割较强烈,一般为v形,部分为U型,山上风化壳较厚,残积和坡积物较发育。
2、总体评价
本风景名胜区的整体景观环境色彩丰富,空间旷奥迭起,并相互溶汇、渗透,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景观环境。
风景名胜区植被多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整个风景名胜区山地起伏连绵不断,基本上为植被所覆盖,景观感受舒旷,在沟谷低地则景观感受幽奥,是为旷中有奥。在岩溶洞穴内“弦巧争奇,遍布幽奥”,但溶洞内又有大规模宽敞远伸的洞厅,景观感受又为舒旷了,是为奥中有旷。游览中景观环境空间旷奥度的转换,加上色彩、明暗的变化,激励着游览兴致曲线的起伏。
第三章 风景资源
3.1 自然风景资源
3.1.1 玉华洞
玉华洞是一个大型的通道、厅堂联合式溶洞。全洞总长约10华里,主洞弯弯曲曲,长634米,呈南北方向发育,东西宽5~30米,洞高10~60米。玉华洞洞口朝东北方向,出洞口朝西南方向。
玉华洞发育成5个层次,层层相连,可分为3条通道和6个支洞,洞内灵泉、井泉和石泉3股地下水淙淙流响。玉华洞内,洞套洞,变幻无穷;水环水,千姿百态。化学沉积物成为这个玉华洞旅游景观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洞里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温润似玉,光华四射,故称玉华洞。
由洞口“一扇风”到后洞口“五更天”,可观赏166个景点。主要景点如下:
1、玉华洞第一胜景——一扇风
一扇风通道长55米,宽2~4米,高1.5~4米。呈曲折走廊状往南北展布。来到洞口,一股强劲的冷风迎面吹来,令人胆颤心惊。这是由于空气对流形成的“穿堂风”。古诗赞道:“一窍虚含万象空,扶摇不断四时风。仙家待客无多物,凉风飕飕两腋中。”
进了洞口,向前走几步,风就小了。这时会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那就是灵泉。游客此刻会觉得好象是走进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里,与洞外的现实世界虽然只有一步之差,却有仙凡之隔的感觉。
2、藏禾洞
这是玉华洞的第一个支洞,也是整个玉华洞最低的一个洞厅,面积七、八十平方米,属于廊道略加扩大的洞室。洞底有井泉,泉水汨汨上涌。走进洞厅,仿佛置身仙境。前面有“山”有“水”,有“亭台楼阁”,后面还有很深的“庭院”,到处都是“海石花”,晶莹闪亮。
仙人田 这是七八丘翡翠色的石灰岩梯田,远一点望去,朦朦胧胧中,像宝塔,像云梯,走近看,却又是田畦分明,田间平整,田水浅浅反射着光,像一幅田野耕作图。相传黄帝的药师赤松子采药炼丹的时候顺便开垦了这一垄梯田,他稍事稼穑,年年稻谷丰收。后来,他担心仙种传入人间,就施展法术将禾苗隐藏了起来。此后,凡人再也看不到田里的禾苗了。每逢春耕时节,这一丘丘梯田便水波盈盈,秋收一过,又变得干燥如故。大自然以它无法估量的伟力,造成了这般奇特的景象,仿佛是古人特地为后人筑造的模型。
3、雷公洞
自藏禾洞沿石阶而上,便到了雷公洞。洞内石笋和石钟乳十分发达,因岩石含有碳酸钙、铁质、方解石、石英等成分,整个洞厅色彩斑斓,处处珠光宝气,造型十分丰美。洞底暗河水声隆隆,犹如雷鸣,故而得名。传说天上雷神每年都要下来巡洞一次,在这里休息,所以这里比较干净,竟无一网蛛丝、一粒鼠粪!
峨嵋泻雪 古诗云:吾闻峨嵋六月积雪寒,欲往从之蜀道难。侧身西望路漫漫,古洞苍茫拄笏看。溶溶清影摇素壁,皎皎寒光落玉栏。当代诗人蔡其娇的诗中形容此间景象,说是“僵化的瀑布”“凝止的雪崩”!这里的“白雪”是由含杂质很少的方解石结晶组成的。
炼丹炉 古称丹鼎,据说这原是太上老君的器物,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把它砸了,后来才补好的,上面还有一道裂痕呢。炼丹炉是被赤松子借到玉华洞的。导游一按开关,装在炉膛里的红灯泡亮了——炉火熊熊——正在炼丹!
中国地图 传说雷公洞本无泉水湿润,因雷神每年清明来此祭祀一次,是它的思亲泪水化作滴泉,即使天旱地裂也不会枯竭。滴水穿石,滴答水珠在石头上凿出一幅完整的“中国地图”,这是国内溶洞景观一绝,令人叹为观止!
4、果子洞
从雷公洞向西南拐过三道天然斜道,就到了果子洞。果子洞长30米,宽3~12米,高7~10米。洞内石柱特别发育。大多披鳞挂甲,犹如千年古树。树冠部位,有的石头象串串硕果。
硕果累累 一挂瓜果,悬在半空。有黄瓜、丝瓜、冬瓜、剥皮地瓜、辣椒、梨、枣、橄榄、葡萄……几粒蒜瓣夹杂其中,橙黄嫩绿、金碧辉煌。
5、黄泥洞
玉华洞全洞几乎都是石头,只有这洞里有一堆黄泥。它是石灰岩溶解后的次生粘土。洞长66米,宽25米,高13~24米。
擎天玉柱 擎天玉柱凌空矗立,气势雄伟。面上有龙纹,顶上鸾凤和鸣。“谁炼娲皇石,巍峨欲接天。凌宵三百尺,拔地几千年。远蚰群峰拱,层崖一柱悬、攀脐如可上,吾欲挟飞仙”。
瑶池玉女 高处悬挂着一盏巨大的宫灯,灯下是一块巨石,石边上立着一片长条条、孤零零的石笋。初看此石,身披轻纱,曲肘提袖,轮廓清晰,体态婀娜,宛若瑶池玉女,也叫“宫灯照美女”。绕到下方仰望,石头斜倾,玉女刹那间变成在大风大浪中奋力划船的渔家妇女,神态刚毅,颇具动感。还有人说是莫愁女、是率众仙渡海的观音、是日本姑娘等,移步换景,变幻多姿。
风动石 又叫海狮顶石。看似有随时坠落的危险,却又随岁月流逝晃动千年。
6、溪源洞
溪源洞呈长方形,长80米,宽20~32米,高低不平,高者十多米,低者则须躬身而过。此洞与黄泥洞上下相连.洞底有一溪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宽1~3米不等,长年不涸,四季水声潺潺。小溪两旁景点星罗棋布。
钟吕传道 也称“寿星对谈”,是传说中钟离权度吕洞宾的故事。两人对坐在半山大石上,钟离袒胸飘髯,笑容可掬地注视着吕洞宾,正在畅谈着什么,吕洞宾仪态谦恭,凝神聆听教诲,手指还在不知所措地摆弄着,极具艺术造型美。
马良神笔 这里是个动物世界,这些动物都是马良画出来又活起来的,有骆驼、猫头鹰、鸳鸯戏水、鲤上沙滩、蜗牛、马蜂窝等。马良已作古,神笔以及所画的动物却都还栩栩如生地立在这儿。
石钟 洞顶悬挂着一排钟乳石,以石块投击,铿锵之声悠然悦耳。传说这里是众仙欣赏美妙音乐的“仙乐厅”。玉华洞内不少石头都能敲出好听的声音,有的像钟(这里是编钟),有的似鼓,有的若琴,所以古书记载,洞内有钟鼓之声。
雪山飞瀑 远处的绝壁上,两道石瀑布从天而降,飞流直下。石瀑高7米,宽13米。雨季可以看到淙淙流水沿着石壁折皱流下,这是片状水流长期溶蚀岩石的结果。
文豪肖像 巨石投影尤如文豪的侧面肖像。石壁上还有文豪留下的佳作。
鹊桥 相传每年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就在此桥相会。
7、白云洞
白云洞长90米,宽28—48米,高25米,其规模,当不亚于千人会场。洞内有时白雾茫茫,宛如雨后清新的群山雾海,又似条条轻纱飘舞着,使人有飘飘然之感。
五更天 前面“天际”出现鱼肚白,犹如夜游一宿,突然看到莹莹的“朝天曙色”,令人欢欣雀跃。边上还有雄鸡报晓石,接着,右前方洞顶闪烁着一颗启明星。往前走,启明星变成了半个月亮,光华四射,看了令人心旷神怡。在空气湿度大、风小、洞口外有阳光的时候,半月旁还会出现一轮像彩虹一般的“佛光”,瑰丽夺目!碰巧的话,还可以望见云雾弥漫,宛若雨后新晴的群山林海,又象有条条轻纱临风飘舞着。
3.1.2 银华洞
银华洞位于将乐县城东南18公里的漠源乡地村山中,距玉华洞景区约12公里。此洞有120个支洞,游览路线约900米。相传明正德年间,皇帝游银华洞,丢失还魂带与金扁担二宝。其后达官贵人争相游洞寻宝。吃喝摊派,还得抬轿子、挑行李,百姓不堪其扰。于是舂糍粑砌石头,再用草火烧炼,一夜之间封死洞口。久而久之,人们便不知洞口之所在。
1980年地名普查时发现后洞口,并挖掘到唐天宝(742—746)铜钱一枚。洞内喀斯特作用非常完美,钟乳、石笋与石柱组成结构紧凑、形态多变、富有韵律感的“地下迷宫”。
1992年,县委、政府决定开发银华洞,使玉、金、银“三华”并蒂,竞放芬芳。如今银华洞内,晶莹透亮的奇岩怪石似彩釉、玛瑙、碧玉,一座座色彩绚丽、疏密相间的群雕,光华四射,溢彩流光。石灰岩沉积物造景性强,或凌空垂帘,千丝万缕;或岗峦起伏,虎啸猿啼。漫漫银河,繁星点点;楚楚贵妃,娇喘微微。蛟龙吐珠,波涛汹涌;巨柱擎天,云霞缭绕。忽而琼楼玉宇、殿堂壮丽;忽而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琳琅满目,令人惊叹!
其主要景点有:
1、龙马厅 银华洞的第一个洞厅。
玉屏 巨大的石灰岩发育连成一片,犹如天然屏风。
2、流沙峡 该洞口的洞顶石幔和左右石壁构成一道天然门。
虎口对雏鸡 像一只下山的猛虎直扑向一只毫无防备的小鸡,这一瞬间被定格,因而带着强烈的动感。
3、锦鲤湖 银华洞的第三个洞厅。
彩云追日 洞右侧是一道水平的断层岩,透过岩石的空隙可看到天穹低垂、薄薄迷雾与天水相连的美景。色彩斑斓的岩石花纹似彩云追日。
4、南海仙境 银华洞的第四洞厅。
贵妃出浴 一根石笋酷似人体,冰清玉洁,在水中隐现朦朦胧胧,被誉为“贵妃出浴”。
5、新月宫 银华洞的后洞厅。
望月宫 此洞出口象一弯新月,故而得名。一线曙光从洞口射进,似远在天边的启明星,旁边象是明亮的月宫。
龙宫 溶洞里形成的地下湖,碧波荡漾宛若龙宫仙境。
3.1.3 金华洞
金华洞最富有传奇色彩,民间对金华洞的传说也非常多。金华洞离县城仅3公里,离玉华洞仅2——3公里。金华洞目前尚未开放。
1993年3月,福建省地质学会的专家对金华洞进行探索考察认为金华洞与玉华洞、银华洞同属宝贵地学资源和风景名胜资源。金华洞是蛇曲状二至三层式暗河,上层已为瀑布状钙华所全部充填,中间层次没有较多的钙华沉积,底部则有土层充填,下层目前仍有暗河水流活动。
洞穴形态大部分暴露表面,甚为壮观。洞口地带常有多期水流侵蚀现象,形成多层次重叠,相互衔接。中间洞口的上方崖壁上刻有一米见方的“金华”二字,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字迹很难辨认;洞口附近的崖壁上还有石刻小字痕迹,文字已无法认清。可见此洞早年并不冷落。
金华洞第三层与第二层、第一层均相通透,上洞可观下洞,下洞可观上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第四层可以从第三层的小道通往,构成迷宫状串通,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天然溶洞迷宫,怪不得人称“峭壁迷宫金华洞”。
洞中景点较多,据县志记载,已知景点有倒插金钗、仙鹤指路、玉龙吐珠、灵龟献寿、彩虹分天、观音送子、姜尚卖碗、文王拉车、海豹欢天等,个个构景奇巧,栩栩如生。
3.1.4 岩子洞
岩子洞座落在玉华洞前方300米处的岩子山中,岩子山四周均为田园,占地十四亩,唯独岩子山小丘独立其间。在这小小的山丘之中,尚有溶洞,且规模壮观。山上奇峰秀岩,洞内景观壮丽。洞中还有明代留下的十八尊佛像,称为十八罗汉。
这里是我国东南沿海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动物群化石的出土点,也是古人类生活栖息的文化遗址。岩子洞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中国是世界上人类化石最丰富的地区,是人类起源的主要地区,也是世界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1988年文物普查队在洞中的堆积层中发现大量的动物化石,在山坡上发现大量各种纹饰的陶片和石斧、石锛、石箭镞。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们考古鉴定,出土的化石是十万年前熊猫、东方剑齿象、犀牛等数十种动物的化石,陶片和石器是四千年前古人类在此劳动生活遗留下的工具。根据这些科学发现,国家文物局于1988年9月将此处列为考古挖掘点,1992年经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在此建立了岩子洞洞穴博物馆。
岩子洞洞穴博物馆是我国首家集古人类生活、远古生态状况、古文物等展览为一体的洞穴博物馆,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是我们了解溶岩地质科学、远古生态学、古人类进化学以及古人类原始社会生活的生动的教科书。
3.1.5 宝华洞
位于玉华洞后洞口山腰下的宝华洞,气势雄伟壮观,洞底有一条很深的暗河,长年流水不断,明朝王人佐诗:“仙境天然远市氛,普陀岩上敬氤氲。—棱柳色斜临水,十里烟光总是云,石磨蹿踵堪自癸,山花野鸟自为群,攀灌揽胜深忘倦,归到柴门日光曛。”可见宝华洞之美丽壮观。
3.1.6 明台寺
明台庵现改为明台寺,位于天阶山两峰之盆谷处,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604年),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徐霞客游玉华洞时曾在此庵停留食宿。《玉华洞游记》中记载:“……山半有明台庵,洞后门所经,余时未饭,复出道左登岭,石磴萦松,透石三里,青芙蓉顿开庵中,饭于庵仍下至洞前门……,下浴庵中,宿焉。”明台寺采用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建筑,宏伟壮丽,庄严肃穆,寺内外古木扶疏,名花溢彩。游客在出玉华洞后必经此寺。寺中住有僧人,香火旺盛,是当今朝圣的景点。每年阴历的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六月十九(观音成道)、九月十九(观音涅磐)这里都举行盛大佛会。
3.1.7 天阶山公园
为了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开拓游览点,1993年在玉华洞所在的天阶山上开辟了“天阶山公园”。天阶山公园面积2—3平方公里,山上两峰耸立,秀木滴翠,怪石嶙峋的石林,神辟鬼凿,极为俊秀。这里的石林相异于云南石林,几乎每块岩石都有树木相映衬,木石相抱,象是不可分离的同一躯体,可谓山水有情,木石结缘。
石林周围,树木葱郁,芳草萋萋,生机盎然,随着季节变化,形成四季各异的色彩,季相非常鲜明。春天,万紫千红桃李芳香;夏天,林木葱郁绿荫如屏;秋天,绚丽多彩争奇斗艳,尤其是到了八月,大片天然桂树开花,香气四溢,令人心旷神怡;冬天,青松傲立,古木苍劲。极目远眺,那苍莽郁郁的林海,磅礴连绵的群山,山下稻田翠绿、农舍棋布、炊烟袅袅,好一派田园风光。
天阶山的地质结构和玉华洞是一样的,以石灰岩为主,土层非常薄。但由于天阶山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多,石灰岩的风化作用强烈,于是各种植物充分利用岩石的裂缝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扎下根来,经过良性演进,成为茂盛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石灰岩地貌上,有这么多绿色植被覆盖,保存着完美的森林风光,实属难得。天阶山因此被誉为“喀斯特地貌上的神奇绿洲”。
园洼地
这是玉华洞前的四面环山的小盆地,集水面积数平方公里,水流全部从玉华洞底下的暗河流出,徐霞客把这种地形命名为“园洼地”。这是他第一次发现“园洼地”和地下暗河,这成为他后来大规模研究西南地区地下暗流的先导。
薄姜木盆景
这是天阶山上的一个造型奇特的天然盆景,两株薄姜木根连着根,生长在奇石中。
桂花岭(闻木犀香)(十里桂花)
许多野生桂花树扎根在岩石中,形成一个旺盛的植物种群,秋天桂花开放时,山岭间飘荡着浓郁的芬芳。这一株株桂花以巨石为依托,依石而长,主干被砍去后萌生出成丛的枝条,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天然盆景园
桂花树群和奇岩怪石完美的天然组合,造就了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盆景造型。空中有许多攀援的古藤,地上有小叶竹作为铺垫和点缀,这是人工盆景所难以做到的。
林荫小道
天阶山公园的林荫小道林木葱郁,藤萝缠绕,苔藓铺石,汇成立体的绿色景观;鸟鸣蝉噪,山风送爽,确是休闲的好地方。
比藤
两根风格完全不同的藤,一株是直藤,由于被攀援树木的长高而被拉直,另一株是弯弯曲曲的藤,它上缠下绕,龙蟠蛇虬,具有天然的曲线美。比藤的视觉对比感十分强烈。
星窟
所谓的星窟其实是岩石风化过程中,地壳运动塌陷形成的,高耸的峭壁,似乎将这里与世隔绝。流泉滴滴,芳草萋萋,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石壁上还有古人留下的嫦娥奔月石刻。
山榉和山杜英
在星窟下面的一棵山榉树,几乎挨着峭壁生长,笔直而端庄。在星窟对面的山杜英的块状根,就象钟乳石一样,也盘错在石壁上,显示了植物顽强的生命力。
悬空藤
又称龙藤,它攀援在两树之间,距离15米,攀援高度20米左右,是一个植物奇观。
柚木
珍贵树种柚木,每年要脱一次皮,树干呈粉黄色,材质坚硬细密。民间说它的干材和湿材一样重,含水量相当稳定,不翘不裂,是制造高级家具和船舶的上好材料。
破镜重圆
一株榆科的朴树,它的主干先分开两支,然后又合二为一,最后又分开,好象蕴含着一种无言的哲理。
双狮吃猪头
这个景石,造型非常奇特逼真,很有意思。像是一对雄狮,正准备吞掉悬挂在上方的猪头。
石棱
石棱位于天阶山顶,徐霞客盛赞其“层层有削玉裁云之态”。由于山顶风化作用较强,造就了一大片玲珑剔透的奇岩怪石,而每块岩石上几乎都有造型各异的桂花树顽强地生长其间,组成了一个个巨大的天然盆景。
望城亭
位于天阶山的北峰峰顶。天阶山虽不高,但站在亭中眺望周围的景致却相当壮观,向西北能清晰地看见将乐县城,向东北方向则整个玉华洞景区尽收眼底,远处是错落有致的田园村庄、小桥流水。
清官肚
位于天阶山峰顶下山的路上,在两块石头之间的狭窄缝隙中只有瘦小的清官才能通过。
3.1.8 梅花井
梅花井位于天阶山下的梅花村,村中有一口古井,井深l米,直径1.5米,因石穴中涌出清澈的泉水带有大量气泡,其状如梅花,纷纷扬扬、鼎沸翻腾,故而取名“梅花井”,堪为一“奇”,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前往观赏。梅花井还有动人的传说,富有人文底蕴。
3.1.9 南华洞
位于玉华洞洞口150米处山麓,面积约200平方米。洞内岩溶景观发育,有10余处景点。
3.1.10 动物标本馆
1993年10月建成、开放。分为三个馆,收集动物标本200多个品种、600多件,其中列为国家一、二级珍稀动物的有20多种。
3.1.11 石灰山
是银华洞所在之山。山体为碳酸岩构成,石芽、沟槽发育,植被葱郁,有多种珍稀品种,怪石、奇树蔚成奇观,有“望月台”、“卧龙岗”、“十将军”、“太子椅“等景。
3.1.12 漠村溪
漠村溪位于漠源乡北部,长度约为2公里。漠村溪溪水清澈,河滩密布,两岸风光旖旎,植被完好,水势有急有缓,水质良好,可谓河秀溪幽。
3.1.13 湖管生态林
位于湖管北部有着保护良好的亚热带森林群落,最有一定的植物观赏和科学考察价值。
3.1.14 白鹭栖息地
位于龟山杨时墓北侧,每适夏季大约数百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迁栖至此。栖息地紧邻金溪,周边植被保护较好,风光优美。
3.2 人文风景资源
3.2.1 杨时墓园
将乐水南乌石山,云气氤氲,山麓秀木成林,隆然现出一座古墓,庄严、肃穆、深邃。这里长眠着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杨龟山先生。
《杨时年谱》载:宋绍兴五年(1134)3月15日,杨时为了替自己找一块墓址,“与诸友相地于镐州之南山”。《宏农杨氏族谱》记载:时公,卒于大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岁四月二十日辰时,享寿八十有三,葬于镛州水南乌石山,莲叶盖龟形,坐南向北。可见此墓为先生自选墓。为何“坐南向北”呢?这是先生自选的结果,理想的朝向——始终望着北方。家乡在北方,老师在北方,朝廷在北方。这不就是先生一生为人的最简洁的总结和表白么?
明嘉靖《延平府志》记载:杨时墓,宋胡安国撰墓志铭。成化六年,复建神道坊及享亭。弘治六年,知县陈大经谒祭,还买田出租,以备岁时祭扫。七年,增建享堂三间,左右两廊及庖渭之所,绕缭以墙垣。
据杨时三十一代孙杨桃芳老人所言:“每年春秋两祭,各地龟山公后裔带着族谱和供品,长途跋涉来祭墓。我是最后一个接管祭田者,每年接待来自南平、闽县、邵武、明溪、宁化,以及广东省的族亲,大约有数百人之多。”其场面甚为壮观。
1985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将此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两次拨款修葺。整座墓茔保存着明代的原貌。墓面宽3米,进深3.5米;墓坪宽5米,进深8米;墓体总长27米。由墓坪和墓丘组成的墓体呈马蹄形,墓丘前正中安放的以“将乐石”制作的孤顶长方体墓碑,是明朝宪宗成化六年,即公元1470年朝廷重修坟墓时竖立的。这块高105厘米、宽56厘米、厚6厘米的墓碑完好无损,碑面中央阴刻竖写的“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该碑文为明成化六年巡按御史滕贻所书,工整遒劲的楷书大写,依然清晰如初。墓前立有石凿而成的香案和以花岗石板雕刻的文房四宝。墓坪下由宋砖砌成32级台阶。入口处两侧雄踞两尊石狮。墓前方有一座明代风格的重檐歇山式牌楼,上方挂着“程氏正宗”、“倡道东南”的匾额。牌楼高6.4米,双层楼顶,翘角腾跃,如苍鹰展翼。牌楼前铺设200多米长的鹅卵石小道直通公路。
总之,整座神墓融会古今,历久弥新,宏伟壮观。既与山体相依偎,又能鸟瞰蜿蜒而去的清澈的金溪。云山苍苍,溪水泱泱,留此胜迹,无限风光。每年的春秋佳日,拜谒者络绎不绝,大家无不感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2.2 历史书画长廊
历史书画长廊是连结玉华洞和古人类博物馆——岩子洞的通道。长廊中的70多幅书画,介绍了将乐县建县1700多年来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民间传说。现将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摘录如下:
乐野宫 讲述了闽越王无诸修建乐野宫的情景,这也是将乐历史的开端。
李寄斩蛇 李寄为民除害,将危害将乐百姓的巨蛇杀死。
程门立雪 宋朝理学家杨时少年求学时为了不影响老师睡觉,站在雪地里等待。老师醒来后发现杨时及其随从已经成为雪人了。这尊师重教的故事成为了千古美谈。
梅花井 传说有一年将乐大旱,村民都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吃,生活很不方便,私塾的一位教书先生会看风水,知道在村中的大樟树下有口泉,但是他也知道泄露天机后自己就会失去阳寿。然而,考虑再三后他还是说出了这个秘密,说完就去世了。村民依照他的遗言拔去樟树,果然见到了一眼好泉,泉水中不断冒出气泡形似梅花,所以就叫梅花井。
三县划界 讲述了将乐的一位年轻有为的县令通过自己的智慧,在重新确定县界时扩大了将乐县的地界的故事。现在的将乐县界就是在那时确定的。
3.2.3 观音庙
位于湖管北部,除观音庙、太阳庙外还有一株古树名木樟树。周围小桥流水,环境优雅。
3.2.4 擂茶
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沏饮方式,将乐擂茶被称为“古代茶文化的遗孑”。将乐擂茶品种繁多,配料稍加变化,就可以有清热擂茶、防暑擂茶、祛寒擂茶等区分,饮之则妙用无穷。人们可以因四季变化和身体状况的不同而有所选择,据中医检验,常喝擂茶,具有防风驱寒、清肝明目、润肺健胃、护肤美容等功效。把饮茶艺术和防病保健结合起采,是将乐擂茶的一大特色,也是将乐人的一大创造。
擂茶是将乐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蕴含着淳厚的风土民情。请喝擂茶是将乐人招待客人最普遍、最热情的礼节,而作为远方的客人,也以饮擂茶为赏心快事。当地人回归故里,饮品擂茶,更是倍感亲切。擂茶还深溢着将乐人质朴友善、热情好客的美好品格。每逢婚嫁寿诞、乔迁新居、亲朋聚会、子女升学、邻里往来等,常以擂茶请客,一场擂茶席,就是一幅立体的民俗风情画,抒发着生活的欢乐,传承着历史和文化。
3.2.5 南词
古雅优美的八韵南词,是将乐的一种故乡曲,具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甚为流传,曾在福建省地方曲调研演出会上获奖。每当盛夏和节假日“月光仔,月嬷嬷,喊你下来喝擂茶,擂茶香,配老姜……”一曲南词,飘荡在八斗七星街,吟唱在四乡八镇。近年来南词老调还编唱了反映社会现实、歌颂英雄人物的新词,更是倍受欢迎。
3.2.6 “三月三”节
相传古代本县籍的一个南口温坊出生的将军夫人,有天晚上作梦,观音旨意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回娘节,于是成为传遍将乐城乡的温坊“三月三”节。每年三月初三温坊村出嫁的姑娘纷纷回娘家过节。现在这一乡俗的影响已逐年扩大。到了“三月三”, 凡是在南口乡工作过的人,不分男女都兴高采烈回南口,家乡人拿出自酿米酒和土特产热情招待客人,晚上在大坪上点燃8米高的火把,大家围着火把尽情狂欢至深夜。
3.2.7 竹竿节
每年正月十三这一天,乡下农民纷纷扛着竹竿和挑着竹制品到县城农贸市场,便有众多的城里人到市场选购竹竿与竹制品,据说这天买的竹竿和竹制品不会长虫。这一天,竹制品摆满了金溪农贸市场、水门街和南门的大街小巷,规模甚大。
3.2.8 西山纸
将乐县“西山纸”,早在宋代就驰名中外。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记载,将乐是我国最早出产毛边纸的地方之一。尤其是以毛竹为原料制造的“西山纸”,更为名贵,细腻柔韧,洁白如玉,远销国外。到了清代,“西山纸”已出口日本、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销于北路的称“大广纸”,销于南路和西北路的称“玉扣纸”,素有“冰清玉洁”之称。可用于书画、薄籍、裱褙,又可作为包装纸、高级卫生纸。我国历史上编印《四库全书》时,朝庭就曾派钦差到将乐调纸,国家出版局编印的线装本《毛泽东诗词》及重要历史资料也均调用过“西山纸”。
如今龙栖山仍有上百个民间造纸作坊,保持着唐宋时代手工制造“西山纸”的传统工艺。
3.2.9 米酒
民间多数家庭自酿糯米白水酒。500克糯米可酿制750~1000克水酒,加红曲则为红酒。味纯香甜,含酒精度低,酒酿更是香甜可口,妇孺皆喜。民众家宴、待客和筵席,常以水酒为主要饮料。
3.2.10 龙池砚
县内砚台生产始于唐、宋。砚石多取于古镛镇石门岭、海棠洞一带,为粉砂质泥岩,成岩时期二迭纪,石色黝黑,石质细腻,松硬适度,具片状,不易断裂,宜于加工。专家认为,其石质次于端州石而优于歙县石。砚台制作全赖手工,品种分普通砚、工艺砚(又称龙池砚)两大类。龙池砚工艺极精,讲求选料、构图布局、雕刻刀法等。外观乌黑莹亮,手感细腻润滑,雕刻图案古朴可爱,用于磨墨,墨黑均匀、细腻,沾墨不伤笔毫,盂池盛水,经久不涸,驰名省内外。
第四章 风景名胜区现状
4.1 风景名胜区内人口构成
目前风景名胜区内有两个镇(乡):古镛镇和漠源乡。四个行政村:梅花村、玉华村、漠源村和坡坑村。十三个自然村:梅花井、洞许、圳头、余坊、观音堂、苦竹、漠源村、路口村、曹溪村、吴坊村、三溪尾村、三源村和地村。主要人口由居民构成:共拥有固定居民864户,人口总量为3404人。管理人口68人。据2001年统计,风景名胜区年游客量约53.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2亿元。
4.2 风景建筑及服务设施现状
4.2.1 风景建筑
明台寺 又名明台庵,位于天阶山腰盆谷处。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占地面积800余平方米。现在为1993年重建。
历史长廊 位于天阶山山麓,长约300米,通过长廊书画来表现将乐的历史文化和动人的民间传说。
九曲桥 位于龟山陵入口的龟山湖上。
杨时墓园——程氏正宗牌楼 杨时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建重檐歇山式牌楼一座,高6.4米,双层楼顶,前额为“倡道东南”,后匾乃“程氏正宗”。
4.2.2 服务设施状况
风景名胜区餐位、床位一览表
地 点 餐位情况 床位情况
餐厅数 餐位数(位) 房间数 床位数(个)
景区管理处 玉华餐厅 60
小木屋 30
乐野山庄 80 8 12
后山明台寺 80 7 14
岩仔洞停车场餐厅 5家 220
合计 7家 470 15 26
目前,风景名胜区的接待服务设施仍主要依托将乐县城。1994年6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乐县已成为进一步向外国人开放的地区。县城中有高、中、低档宾馆、饭店,可接待国内外不同层次的旅客。目前拥有宾馆、饭店30余家,床位2600个,其中带卫生间的床位1868个。
将乐玉华宾馆(三星)、银华大酒店(二星)、龙珠大酒店(二星)、东方宾馆(一星)、天龙大酒店(一星)等均为星级涉外宾馆,内有中餐厅、西餐厅、风味餐厅、KTV、桑拿、咖啡座、音乐茶座、购物中心、商务中心、多功能会议厅和提供汽车出租服务等。城区和景区内有酒店、饮食店170多家,可一次性接待游客上万人就餐。
4.3 交通设施现状
将乐交通运输十分便捷,一个以京福高速公路,205和316国道及省道、县道为骨架。乡镇公路为脉络的公路运输网络已基本形成。
1、对外交通 玉华洞景区和外围各城市交通便利,京福公路开通后,距省会福州仅240公里,离三明、南平市均在120公里以内,距泰宁金湖风景名胜区60公里,距武夷山风景名胜区175公里,距顺昌火车站45公里。距江西省省会南昌也仅200公里。
2、对内交通 每天有福州、厦门往返北京、上海、南京、青岛、合肥、广州、武昌、南昌、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地的列车24趟经过顺昌站。每天还有将乐往来于上海、南昌、福州、厦门、广州、深圳、汕头、石狮、泉州、晋江、莆田、仙游、福清、南平、武夷山、建阳、长汀、三明、永安、泰宁、等地的长途客车。将玉华洞风景名胜区同以武夷山——福州——厦门为轴线的福建旅游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一并纳入大武夷旅游之中。
3、空中交通 省内还有福州长乐和厦门高崎两个国际机场,武夷山机场和晋江机场均能起降波音737客机。三明机场和连城机场也在建设和改造中。
4、风景名胜区内部交通 公路交通目前主要利用将乐至沙县公路进行联系。步行道路主要有玉华洞和银华洞的环山游步道系统。
4.4 社会经济状况一览表
隶属乡
(镇) 行政村 自然村 人口
(人) 户数
(户) 村财
(万元) 人均收入
(元) 收入来源 用地面积
(亩)
古镛镇 梅花村 梅花井村 746 186 5.8 3683 旅游、种植 耕地689
山地10288
林地10000
洞许村
圳头村
玉华村 余坊村 1200 330 8 3300 旅游、种植 耕地1200
山地11000
林地1000
观音堂村
苦竹村
漠源乡 漠源村 漠源村 1245 290 旅游、种植 耕地2205
山地28305
林地570
路口村
吴坊村
曹溪村
三溪尾村
三源村
坡坑村 地村 113 28 旅游、种植 建设用地12
4.5 游览路线现状
1、玉华洞游线:玉华洞——标本馆——明台寺——天阶山——历史书画长廊——岩子洞——宝华洞——南华洞
2、银华洞游线:石灰山——前洞口——后洞口——洞前游憩区
4.6 绿化现状
1、目前,景区内主要是次生林,树种的优势度不高,品种过于单一,不符合生态学的顶级理论和复层次理论,垂直郁闭度不高,上层植被生长情况不佳;水平郁闭度过高,下层植被生长过剩,结果造成景观杂乱。
2、各个景区植被景观单调,缺乏特色,没有形成大面积的风景林,很多地方还停留在简单的封山育林阶段,没有依据生态原则对现有植被进行林相上的调整,恢复生态群落。
3、对古树名木的调查不够,保护措施不到位。
4、沿路的线性植物景观没有很好的恢复和形成,没能有效的起到植物造景的作用。
5、部分地方还因开挖石灰矿而破坏植被和山体,严重影响景观和破坏生态。
4.7 水电工程设施现状
4.7.1 给排水现状
1、风景名胜区给排水设施目前较少,用水主要靠抽用泉水,在玉华配电房附近建有一储水池,目前尚能满足需要。
2、村庄居民用水,目前几个自然村主要靠采用山上泉水,用镀锌管从山上接入村庄以“自来水”的形式供应居民。
3、风景名胜区内的污水排放,包括几个自然村在内,目前都是采用自然排放方式,排入农田或水沟。由于污水量有限,污染影响还不大。
4、风景名胜区内雨水排放,现在都是依山势地形自然排入沟谷。
4.7.2 给水水源
全县多年平均年降水深1650~1693.9毫米,全县平均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101.74万立方米,人均拥有地表径流1.58万立方米,比全省人均拥有地表径流高2.85倍。
本风景名胜区地表水有:
1、山涧水 主要在雨季靠雨水汇集而成,从沟谷排放,水量有限,且时间性强,多集中于春夏季节。
2、石灰岩溶洞中的暗河水 溶洞中的暗河多贯穿全洞,水质清沏,多为森林涵养水。
本风景名胜区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受地层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及气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明显差异性,在本风景名胜区有:山涧盆地水、岩溶水及低山丘陵水。
本风景名胜区内地下水的水质,为无色、无味、透明的低矿化度淡水,水化学类型较为简单,一般均宜于生活饮用。水中阴离子以重碳酸根为主,阳离子以钠、钙离子为主,矿化度小于0.07克/升,少数可达0.24克/升,PH值在5.5—8.5之间。
4.7.3 供电电讯现状
1、玉华洞景区服务设施用电及玉华洞洞内照明用电,是从县城水南110KVA变电站电网上接入。现在玉华洞风景名胜区靠近牌坊处建有一变电房,变压器容量为10KVA,洞内电压采用220V供电。
2、玉华洞处的圳头、洞许、梅花井三个自然村用电是使用部队电源。银华洞所处的地村用电亦是由部队供电。
3、目前供电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洞内电源不保证,要加强安全防护。洞内应采用低压电源,冷光灯照明。
4、风景名胜区的邮电是由将乐县城区邮电局管辖。目前玉华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和银华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都已有程控电话相通。玉华洞开通5公里长的洞内全球通信信号,属全国溶洞第一家。
4.8 管理现状
1985年起县政府投资开发玉华洞,1986年成立了“将乐县玉华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下设“将乐县玉华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1993年又设了“将乐县银华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对玉华洞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景区建设和经营活动实行统一管理。两洞管理处下设:办公室、接待部、技术工程部、派出所、后勤部等职能科室。同时还开办了餐饮、商贸、摄影等服务网点,形成了较完整的管理体系,现在玉华洞、银华洞两个管理处已拥有干部、职工、民警等共68人。
玉华洞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而名闻遐迩,仅著名溶洞就有玉华、银华、金华三大胜景,其中玉华洞为福建省最大的石灰岩溶洞,是我国四大名洞之一。
玉华洞有“闽山第一洞”之美誉,素称“八闽四大景观之一”,自古就有“不游玉华洞,枉为福建人”的说法。玉华洞风景名胜区不仅自然景观优美,“山川多佳色,风光秀古今”,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景观资源。
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将乐县是魏晋以来中原汉人南渡入闽的重要通道之一,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背景。北宋大理学家杨时(朱熹的老师),其故里也位于玉华洞风景名胜区内,而且是风景名胜区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因此,风景名胜区还具有闽北理学文化特色。
玉华洞风景名胜区紧挨将乐县城,位于县城东南7公里处,面积约43平方公里。2002年,玉华洞风景名胜区被批准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受玉华洞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委托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玉华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本次规划就风景名胜区的概况、风景名胜区的环境质量、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等五个方面的有关资料作综合汇集,以期反映目前玉华洞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总体概貌。
第一章 风景名胜区概况
1.1 风景名胜区基本概况
玉华洞风景名胜区是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将乐县城南的天阶山。距县城仅十五华里。总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包括玉华洞、银华洞、金华洞、岩子洞、宝华洞等多个溶洞景观和天阶山、梅花井、明台寺、白鹭栖息地等多个自然景观。其中玉华洞位列全国四大名洞,为福建洞天之首,有“形胜甲闽山,人间瑶池景”之说。
从80年代末开发以来,玉华洞景区已颇具规模,到2001年接待人数已达53.2万人次,旅游收益上亿元,风景名胜区内也建了一定数量的服务接待设施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接待能力。目前旅游住宿接待主要依托县城的服务设施。
风景名胜区于1987年设立玉华洞管理局,199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银华洞正式开发并成立管委会,1993年正式对游客开放。经过不懈的努力风景名胜区于2002年正式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1.1 区位环境
玉华洞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中西部的将乐县。将乐县东临顺昌,西接泰宁,南连明溪,北抵邵武,东南与沙县毗邻。县境东西宽59公里,南北长71公里,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
风景名胜区地处北纬26°45′00″—26°37′30″,东经117°26′15″—117°37′30″之间,位于武夷山脉东南面,闽江支流金溪的中下游。
1.1.2 属地沿革
玉华洞风景名胜区所在的将乐县历史悠久,西汉时,东越王在此先后营建多处弦歌笙舞、狩猎游乐之场所。三国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260年)置县,属建安郡,为闽越地早期建县的七个古县之一。因“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东越王乐野宫在是”,故取“将乐”二字得名。自建县始,县境与隶属屡变,1983年5月至今,为三明市辖县,县治设于古镛镇。
1.2 风景名胜区历史及其发展过程
1.2.1 风景名胜区历史
玉华洞在东汉末年就盛名于世,古诗文、题刻丰富。
北宋理学家杨时,尚书冯梦得等曾为玉华洞赋诗;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1628年漫游玉华洞,写下了动人的游记,盛赞:“此洞炫巧争奇,遍布幽奥”;明朝的尚书刘璋、尚书裴应章、户部侍郎黄琛、礼部尚书曹学俭、巡按御使杨四知等人都在游历了玉华胜景之后留下了题刻。
1.2.2 玉华洞风景名胜区发展过程
1987年,将乐县人民政府为发展风景游览事业,正式对玉华洞进行开发,在玉华洞内部装饰了各种灯光,使玉华洞幻若仙境,从而使玉华洞这颗灿烂的明珠结束了自东汉以来两千多年烟熏火燎的历史。同时,设立了玉华洞管理局,配备了管理人员,增设了服务设施。1991年玉华洞风景名胜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3年宝华洞乐园建成并对外开放,银华洞也正式对外开放。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玉华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同年10月1日,玉华洞风景名胜区动物标本馆和福建省第一家洞穴博物馆——岩子洞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天阶山公园正式开放。
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呈报国务院要求将玉华洞(溶洞群)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7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玉华洞(溶洞群)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同年9月1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补充报告,再次要求把将乐玉华洞(溶洞群)风景名胜区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范围扩大至43平方公里。
2002年玉华洞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2.3 银华洞的开发
银华洞其地质形成年代与玉华洞相似。相传在唐代以前,银华洞之美景已吸引了八方游客。明正德年间皇帝游银华洞,丢失还魂带、金扁担二宝,因洞中昏暗,当时照明燃料将尽,不便久留,匆匆离去。其后达官贵人争相游洞寻宝,吃喝摊派钱粮,天天酒肉不断,村民还得抬轿子,挑行李。百姓不堪其扰,于是就用糯米舂糍粑砌石头,再用大火烧炼,一夜之间封死洞口,久而久之,人们便不知洞口之所在了。
1976年,由于雨水冲刷,在银华洞后洞口冲出一个约50厘米的小洞,一些年青人曾沿洞而下,进入过洞中。1977年,当地群众到洞内挖掘磷肥和捕捉蝙蝠,而挖大洞口。
1980年,在地名普查中,工作人员根据县志记载的位置,与当地群众在银华洞后洞口一米深处,掘到唐天宝年间铜钱一枚。1992年12月在开发银华洞时,又在后洞口2米深处,掘到“元丰通宝”一枚。
1992年12月,将乐县领导及有关部门,邀请多名专家,多次对银华洞风景进行考察,将乐县委、县政府决定由县乡(漠源乡)联合开发银华洞。县人民政府颁布将政(1992)综172号文件《将乐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发银华洞风景名胜区有关问题的通知》,成立将乐县银华洞旅游风景名胜区筹建处,采取股份制形式进行集体开发,并于1993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1.2.4 金华洞的开发
金华洞最富有传奇色彩,民间的传说也非常多。据县旅游部门勘察,在省道下甘线——黄当段98公里牌附近、将乐县城南约3公里处的“九八洞”洞口石壁上发现字迹模糊的“金华洞天”四个字。
1993年,经福建省旅游局,省地质学会的专家组考察,该洞区实际有两个毗邻的溶洞。一个洞呈蛇曲状,有三个层次。上层被瀑布状钙华所充填,中层则无太多钙华沉积,底层有土层,暗河有水流活动。另一个洞,入口地带有水流侵蚀现象,洞内则形成多层次重迭,相互衔接的迷宫状串通。两洞的洞厅、通道布满景物,甚为壮观,尚未作命名。
1996年,有关部门将此暂定为金华洞景区,并划定景区范围,纳入玉华洞(溶洞群)风景名胜区范畴。
第二章 风景名胜区环境质量
2.1 地质、地貌、溶洞景观成因
2.1.1 地质构造
玉华洞风景名胜区位于闽西北隆起南缘,地层区划属四明山——武夷山分区邵武小区。地层发育较全,可划分为28个地层单元,风景名胜区属其中沉积岩地层,为典型浅海碳酸盐岩沉积。风景名胜区山体主要属老虎山复式向斜霞村背斜,以石炭系上统船山组为主,并有部分二迭系下统栖霞组、下统文笔山组、下统童子岩组等地层构成的灰岩断块山。山体岩性多为生物微晶灰岩、细晶灰岩。
玉华洞所在的天阶山,船山组地层约占山体面积的五分之四,为一套厚巨层状和块层状生物碎屑泥微晶灰岩,其氧化钙(CaO)含量达50%以上。栖霞组地层主要分布在山体西北段,玉华洞发育在船山组地层灰岩之中。地层倾向近正北,倾角60°——80°。天阶山及其附近发育有两组断裂:第一组近东向西;第二组近南向北,规模较前组小。断裂原为压扭性,后转张性。此外还有NW320°(320°)和NE60°(60°)两组节理非常发育。溶洞承袭南北断裂和节理发育,明显受到构造控制。
2.1.2 地貌特征
风景名胜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其地貌分类主要有:喀斯特丘陵和喀斯特平原(盆谷)。
喀斯特丘陵海拔高度多在200—700米之间,比高一般100米左右。丘体多呈短条状或峰林状,丘顶浑圆,大都基岩裸露,部分悬崖峭壁,节理裂隙发育。坡面有石芽、溶沟发育,“山骨棱厉,透露处层层有削玉裁云态”,形态多姿。风化层较薄,发育的红色石灰土类,质地粘重,淋滤作用深,呈微酸性反应。风景名胜区内丘陵林木生长较多,植被覆盖较好。古镛镇、漠源乡、南口乡等地分布的丘陵,溶洞发育,有盲洞和穿洞,并具有成层性,玉华洞、金华洞、银华洞都分布在这里。
喀斯特平原(盆谷)是一种负地形,面积较小,分布零散,形状不一,呈长方形、椭圆形的为多。地面较平坦,切割较弱。在平原边缘裂隙发育地带,常有喀斯特泉出露。组成的物质主要是石灰岩溶蚀残余,再经水流作用堆积的碎屑物,土层较厚,所发育的土壤质地粘重,透水性较差。天阶山东北面的狭长盆谷是其代表。
风景名胜区碳酸岩类岩石主要出露于古镛镇、漠源乡、南口乡、安仁乡、高唐镇,岩层较厚,质地较纯。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独特的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形态。形成溶沟、石芽、溶斗、落水洞、溶蚀洼地、溶蚀盆地、孤峰、溶丘、峰丛、溶洞、地下河及各种钙质沉积的石钟乳、石笋、石幔等形态。
2.1.3 玉华洞(溶洞群)风景名胜区的溶洞景观成因
玉华洞(溶洞群)风景名胜区的溶洞景观成因主要有地质成因、化学成因、物理成因等。在适合的气候条件及水和空气的共同参与下,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独具特色的弘含奇瑰、炫巧争奇、遍布幽奥的神奇景致。
1、地质成因
晚石炭纪(距今约两亿九千六百万年),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形成生物繁多的热带、亚热带碳酸岩台地,进行了碳酸盐沉积。沉积作用延续了一千九百万年,沉积了百余米厚的质地较纯的石灰岩(船山组C3c)。此后又继续沉积了二百余米厚的不纯灰岩爽泥粉砂岩(早二迭系栖霞组P2q),之后又沉积了海相泥岩(文笔山组P1w)、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童子岩组P1t)、河湖相碎屑岩(晚二迭系早期翠屏山组P2cp)及海相泥岩(晚二迭系晚期大隆组P2d)、海相钙质泥炭、粉砂岩、硅质岩等,总厚度达千余米。
距今两亿四千三百万年到两亿三千一百万年的三迭纪发生了广泛的印支造山运动,受其影响,这里结束海侵,隆起成山,并遭受剥蚀。距今两亿一千三百万年的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波及本区,形成一个地堑,老地层麻源组逆冲而上,船山组地层下落,因而得到保存。
此后一亿多年的时间其上复的新地层不断被剥蚀迨尽。距今三百几十万年的第三纪,可能在燕山期即发生的南北断裂,由压扭性转化为张性,从南部麻源组新组成的山地穿越天阶山的中部,顺断裂南段发育成一条大的沟谷。至此,风景名胜区的地貌轮廓大体已奠定。之后,地壳逐渐抬升,溶洞所在地层被抬升到包气带中,岩溶作用活跃。
距今一百二十万年至三百万年左右的第四纪早更新世,玉华洞第四层的地下舞厅通道、白云洞基本形成。距今一百二十万年至四十万年第四纪中更新世,形成玉华洞第三层果子洞和第二层的雷公洞、黄泥洞等。距今四十万年的第四纪晚更新世,形成第一层的一扇风通道、藏禾洞、溪源洞等。
2、化学成因
碳酸岩化学溶蚀和沉积,是含有碳酸和其他酸类的水,流经碳酸岩裂隙时,溶解多量的碳酸钙,成为饱和的碳酸氢钙溶液。
当饱和的水溶液在温度、气压改变时,溶液中二氧化碳蒸发、逸散,便发生碳酸钙析出、结晶的沉积。化学溶蚀和沉积受水的活动方式、流量大小、气象等因素影响,变化很大。化学溶蚀时对洞厅、通道的形成起主要作用。化学沉积物形成的主要形态有:
滴石类
由洞顶不连续水流——滴水形成,从滴点到落点形成对应沉积,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当地下水流渗进洞穴,在洞顶沉积成小突,逐渐往下沉积成棒状,经长时间沉积,加长加粗,形成石钟乳;水流沿石钟乳滴落,在洞底流布,形成盘状石饼,逐渐累迭、加厚,石饼受滴部位加厚快于其他部位,遂向上发展为石笋;石钟乳与石笋对接,便形成石柱。
洞壁流石类
由洞壁连续运动的水流¬¬¬——薄膜水形成,主要形态有石幔、石瀑等。
洞底流石类
系洞底流水形成,主要形态有石梯田、钙华板等。石梯田系间歇性漫流作用所成。当地下水沿洞底流动,在地形稍为隆起处,水流发生扰动和流速变化,导致二氧化碳和碳酸钙加速逸散与就地沉积,逐渐形成可阻水的石天塍,构成田连阡陌的梯状石田。此外还有溅水作用而形成石葡萄、石珊瑚等,这类沉积物一般附生在先成物上。
3、物理成因
溶洞景观的物理成因主要为流水的冲刷、沉积和崩塌。
含酸水对碳酸岩的溶蚀作用在流动的情况下加剧,流速与溶蚀可成正比。波痕、贝窝、沟槽为其主要特征。玉华洞内的溪源,黄泥等洞发育的边槽非常壮观,这种形态与地下暗河有密切的生成关系。玉华洞内的白云洞为穹洞,穹洞的形成与后期崩塌改造有关,后洞附近的巨块崩塌物有二十几米高。鸡冠石亦称雄鸡报晓即为崩塌石块。
溶洞景点的形成是地质构造活动与洞穴包气带空气、渗流的活动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不但随时变化、互相参与、互相转换,而且仍在继续。
2.2 土壤条件
风景名胜区属中亚热带地区,气候暖湿,生物富集,土壤脱硅富铝化作用强烈,形成以红壤为主的地带性土壤。土壤有6个土类,15个亚类,44个土属,以红壤和黄壤为主。
红壤 红壤是亚热带地带性土壤,分布最广,在海拔170—995米的丘陵山地,有6个亚类。土体有腐殖质层、心土层、半风化碎屑层三层。土色深红、浅红、棕红。
黄壤 黄壤分布在1000米以上中山,有3个亚类,由于中山地带气温较低,温差较大,云雾多,日照时间较短,土壤中氧化铁受氧化作用,土色变黄。土壤湿润,质地为轻壤、轻砂壤、中壤,块状或小团状结构。
水稻土 水稻土是在人为长期耕作条件下,经过以氧化还原为主的水耕熟化过程,而逐渐形成的。一般具有耕作层、犁底层、渗育层等三个层次。
2.3 气候条件
风景名胜区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大陆度54,具大陆性气候特征,兼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热同期,干湿明显,受季风及地形影响。
2.3.1 四季
春季 起2月13日,止5月7日,持续84天。气温回升快,南风日数逐渐增多。早春气候多变,冷热无常,常遇寒潮,低温阴雨。春末阴雨连绵。夏季 起5月8日,止10月5日,持续151天。初夏为梅雨高峰期。盛夏炎热少雨,为高温期,午后多雷雨。受台风影响,可出现大到暴雨。季内盛行东南风。秋季 起10月6日,止12月12日,持续68天。多晴天,西北风渐多,秋高气爽,冷暖宜人。冬季 起12月13日,止2月12日,持续62天。寒冷,干燥,时有霜冻、结冰现象。夜晨多雾,偶尔下雪,2—3年一遇。
2.3.2 日照
年平均日照1730小时。7-9月平均每天日照7.1小时,2-4月平均每天日照3.4小时。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01.6千卡/平方厘米。夏季每月平均10-13千卡/平方厘米,冬季每月平均5-6千卡/平方厘米。
2.3.3 云雾霜雨雪
年总云量为8成,低云量为6成。年平均晴天40.4天,阴天84天,2-8成云量的总天数241天。
年平均雾日56天,冬季雾日较多,一般在凌晨3-4时形成,持续时间常不足3小时。
年平均霜日13.5天,平均初霜日12月11日,平均终霜日2月13日。
年平均降雨量1676.4毫米,2-4月为春雨季,雨量占全年雨量22%。5-6月为梅雨季,雨量占全年雨量38%。7-9月为台风雨季,雨量占全年雨量18-21%。平均年雨日173.8天。
降雪一般2-3年一遇,降雪日最多为7天。
2.3.4 风、气温、干湿度
风向、风速受季风影响明显。春末,夏季多偏南风,秋季多偏东风,冬季春初以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1.2米/秒。
年平均气温18.7℃,最高值19.4℃(1961年),最低值17.9℃(1976年),年际较差1.5℃。各月气温以7月最高,1月最低,年极端最高气温40.2℃(1971年7月31日),年极端最低气温-6.9℃(1973年12月15日)。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高温日,年平均33.8天。
年平均绝对湿度1.9毫巴,极端最大绝对湿度38.8毫巴,极端最小绝对湿度0.8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82%,月平均最大值出现在6月为85%,最小值出现在7-8月,为79%。
总的来说风景名胜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好地方。宋代大理学家杨时赞玉华洞诗云:“云藏野色春常在,风入衣襟酒易醒。”就是这里气候特点的真实写照。
2.4 水文状况
风景名胜区地表水属金溪水系漠村溪流域。天阶山南部为元古界麻源群地层所组成中山环锁,其间有沟谷、洼地,有一定的汇水面积。
天阶山体的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南部沟谷的地表径流,通过洼地的落水洞潜入地下与暗河相接。暗河流出洞口,汇入漠村溪。银华洞所在石灰山地表径流由沟谷汇入漠村溪。
风景名胜区地下径流主要为碳酸盐类型溶洞水。玉华洞内有灵泉、井泉、石泉、天阶山麓的梅花井泉均为该类地下水出露。据有关部门化验,为低矿化度矿泉水,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玉华洞、银华洞、金华洞内还可听见流水声,目前无法查清的暗河、暗泉有多处。
2.5 植被状况
2.5.1 类型与分布
风景名胜区植被区划隶属闽西博平岭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是常年温暖的照叶林地带。东以顺昌县宝山——沙县茅坪一带为界,北以泰宁县九峰山一线为界。
典型植被类型的建群种中,米槠、丝栗栲、南岭栲、罗浮栲、甜槠、大叶锥、青冈栎、钩栗、锥栗、石栎、杉木、马尾松、毛竹占优势,苦槠、茅栗、木荷、板栗、枫香、光叶石楠、小叶黄杞,拟刺杨等较少。杉木、马尾松、毛竹是县内森林主要植被,面积大,生长良好。森林下有黄瑞木、乌药、毛冬青、杜鹃等。在郁闭的常绿阔叶林下草本植物不多,常见的有狗脊、中华里白、油莎草、地稔等。指示植物有成片的杉木、马尾松、毛竹林,层间植物较常见的是藤黄檩。
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还有部分人工营造的福建杉、马尾松林和少量毛竹林。区内野生植物169科97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水杉、苏铁;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金钱松、油杉、水松、银杏、福建柏、杜仲、青钱柳、格木、长叶榧、鹅掌楸、观光木、黄山木兰、福建青冈栎: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有:长苞铁杉、南方铁杉、沉水樟、闽楠、浙江楠、天竺桂、青钩栲、巴戟、青檀、凹叶厚朴、深山含笑、短萼黄连、八角莲、红豆树。药材资源较丰富,有药用植物36种。风景名胜区植被覆盖率为91%,各种植物生长旺盛,构成的绿色景观,为国内岩溶地区所罕见。
风景名胜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植被众芬竟秀,草木争荣,四季常青。丰富的植被类型和植物群落形成了多样的景观效果,常绿阔叶林浓绿茂密,落叶阔叶林生长季节多呈浅绿色,常绿针叶林外貌呈深绿色,针叶阔叶混交林浓淡交辉,色彩纷呈。随着四季的变化,转换着各异的色彩,春季万紫千红,桃李芬芳,夏季林木葱郁,绿荫如屏,秋季绚丽多彩,争奇斗艳,冬季青松傲立,林木苍劲。
2.5.2 玉华洞主要树木一览表
类别
序号 树 名 科 属 学 名
1 柚 芸香科 Citirus grandis
2 榛子树 榛子科 Corylus heterophylla
3 甜槠 壳斗科 Castanopsis eyrei
4 绒毛山葫椒 樟科 Lindera nacusua
5 光皮树 山茱萸科 Cornus wilsoniana
6 蕈树 金缕梅科 Altingia chinense
7 柞木 大风子科 Xylosma japonicum
8 木继 木 金缕梅科 Loropetalum chinense
9 福建青冈 壳斗科 Cyclobalanopsis chungii
10 创花楠 樟科 Machilus pauhoi
续上表
类别
序号 树 名 科 属 学 名
11 野柿树 柿树科 Diospyros kaki
12 枫树 金缕梅科 Liquidambar formosana
13 薄叶润楠 樟科 Machilua leptaphylla Hand.-Mazz
14 山牡荆(薄姜木) 马鞭草科 Vitex quinata
15 厚鳞石栎 壳斗科 Lithocarpus pachylepis A.camus
16 桂花 木犀科 Osmanthus fragrans
17 大叶冬青 冬青科 Llex latifolia
18 朴树 榆科 Celtis sinensis
19 石楠 蔷薇科 Photinia aerrulata
20 常春油麻藤 豆科 Mucuna semperviens
21 朴树 榆科 Celtis sinesis
22 光叶石楠 蔷薇科 Photinia glabra
23 苦槠 壳斗科 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24 酸枣 鼠李科 Zizyphus jujuba
25 云实 豆科 Caesalpinia sepiaria
26 小红栲 壳斗科 Castanopsis carleii
27 青梅 蔷薇科 Prunus mume
28 苦楝 楝科 Melia azedarach
29 油柿 柿树科 Var.sylvestris
30 油桐 大戟科 Aleurites fordii
31 柏木 柏科 Cupressus funebris
32 楠木 樟科 Phoehe zhennan
33 广玉兰 木兰科 Mafnolia grandiflor
34 桃 蔷薇科 Prunus davidiana
35 杉木 杉科 Cuninghamia lanceolata
36 柳杉 杉科 Cryptomeria fortunei
37 圆柏 柏科 Sabina chinensis
38 龙柏 柏科 Sabina chinensis Var.Subianea
39 银杏 银杏科 Ginkgo biloba
40 龙爪槐 蝶形花科 Sophora japonic Var.pendula
41 石榴 石榴科 Punica granatum
42 白玉兰 木兰科 Magnolia denudata
43 芙蓉 锦葵科 Hibiscus mutabilis
44 紫荆 苏木科 Cercis chinensis
45 香樟 樟科 Cinnamomum camphora
46 构骨 冬青科 Llex cornuta
47 梅花 蔷薇科 Prunus mume Cv.yuie
48 碧桃 蔷薇科 F.rubro-Plena Schneid
49 红叶李 蔷薇科 Prunus cerasifera Var.atropurpurea
50 女贞 木犀科 Ligustrum lucidum
51 雪松 松科 Cedrus deodara
52 火力楠 木兰科 Michellia macciurei Var.Subianea
续上表
类别
序号 树 名 科 属 学 名
53 曲柳 杨柳科 Salix matsudana F.tortosa
54 中山柏 柏科 Cupressus funebris
55 罗汉松 罗汉松科 Podocarpus macrophyllus
56 香椿 楝科 Toona sinensis
57 喜树 珙桐科 Camptotheca acuminata
58 垂柳 杨柳科 Salix babylonica
59 欧美杨 杨柳科 Populus euramericana Guinier
60 竹柏 罗汉松科 Podocarpus nagi
61 李 蔷薇科 Prunus salicina
2.6 动物状况
2.6.1 脊椎动物
风景名胜区内生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主要的野生动物中脊椎动物就有5纲73科297种。其中鱼纲8科23种;两栖纲6科28种;爬行纲7科22种;鸟纲36科183种;哺乳纲16科41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爬行纲蟒蛇;鸟纲白鹳、黑鹳、朱鹗、短尾信天翁、中华秋沙鸭、白肩雕、金雕、燕隼、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大鸨;哺乳纲 羚(苏门羚)、黑麂、梅花鹿、云豹。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鱼纲胭脂鱼;两栖纲大鲵(娃娃鱼)、虎纹蛙(田鸡);爬行纲大壁虎;鸟纲白琵鹭、鸳鸯、白腹锦鸡、红腹鹗、长耳号鸟(长耳猫头鹰)、短耳号鸟(短耳猫头鹰)、鸢(老鹰)、凤头鹰、白腹山雕、夸鹰、鹊鹞、秃鹫、角雉、黄嘴白鹭、岩鹭、白寰鸟 、彩寰鸟 、彩鹳、林雕、游隼、白腹黑啄木鸟、红腹角雉、斑头鹇留鸟 、红翅绿鸠、小杓鹬、褐翅鸦鹃、小鸦鹃;哺乳纲毛冠鹿、丛林猫、大灵猫、小灵猫、水獭、猕猴、穿山甲、河麂、水鹿、狼、豺、黄喉貂、金猫。
2.6.2 无脊椎动物
节肢动物昆虫纲中国家一级保护昆虫有金斑喙凤碟,二级保护动物有拉步甲、硕步甲、彩肩金龟、中华虎凤蝶、双尾褐凤蝶。主要经济昆虫有蜜蜂、家蚕、地鳖虫、五倍子蚜等。
2.7 环境状况
2.7.1 环境卫生质量评价
1、分类评价
土壤 风景名胜区多为山地,土壤污染较少,土质良好。
水体 地表山涧水主要在雨季汇集而成。溶洞中的暗河,水质清澈,多为森林涵养水,一般水质较好,但农田耕作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少量居民生活污水,对局部地段的水质有些影响。
大气 因很少有烟尘废气的排放,又有丰富的植被调节,所以风景名胜区的空气较清新。
噪音 风景名胜区大部分地区无噪声干扰,局部地段因公路通过稍有影响,只有在金华洞处锯木厂干扰较大,此外,没有外来的噪声。
地方病 风景名胜区内目前未发现有地方病和流行病。
地质情况 无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潜在危险,但应注意保护自然植被,防止水土流失造成不良后果。严禁挖山采矿。
防火 应加大防范山火的宣传力度,严禁烧山、随地乱丢烟蒂与火柴等。
2、总体评价
本地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夏长冬短,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植被四季常青,一年四季均可游览。
本地区内有农校、林场、锯木厂、部队和十三个自然村,目前尚未对风景名胜区构成严重的污染,一般尚能保持自然环境的良好状态。总的来说目前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卫生状况较好。
2.7.2 环境景观质量评价
1、 现状分类评价
平原 地表较平坦,土壤肥沃,现多为农田。
低丘陵 地势起伏舒缓,顶部比较圆浑,风化层较厚,丘陵上植被已有破坏,部分地区已垦成旱土等。
高丘陵 其坡度较缓,风化壳和土层较厚,宜于种植。
低山 由于长期的剥蚀、侵蚀作用以及溪流的切割,山岭起伏比中山地貌舒展,山坡坡度多35°、40°,沟谷切割较强烈,一般为v形,部分为U型,山上风化壳较厚,残积和坡积物较发育。
2、总体评价
本风景名胜区的整体景观环境色彩丰富,空间旷奥迭起,并相互溶汇、渗透,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景观环境。
风景名胜区植被多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整个风景名胜区山地起伏连绵不断,基本上为植被所覆盖,景观感受舒旷,在沟谷低地则景观感受幽奥,是为旷中有奥。在岩溶洞穴内“弦巧争奇,遍布幽奥”,但溶洞内又有大规模宽敞远伸的洞厅,景观感受又为舒旷了,是为奥中有旷。游览中景观环境空间旷奥度的转换,加上色彩、明暗的变化,激励着游览兴致曲线的起伏。
第三章 风景资源
3.1 自然风景资源
3.1.1 玉华洞
玉华洞是一个大型的通道、厅堂联合式溶洞。全洞总长约10华里,主洞弯弯曲曲,长634米,呈南北方向发育,东西宽5~30米,洞高10~60米。玉华洞洞口朝东北方向,出洞口朝西南方向。
玉华洞发育成5个层次,层层相连,可分为3条通道和6个支洞,洞内灵泉、井泉和石泉3股地下水淙淙流响。玉华洞内,洞套洞,变幻无穷;水环水,千姿百态。化学沉积物成为这个玉华洞旅游景观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洞里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温润似玉,光华四射,故称玉华洞。
由洞口“一扇风”到后洞口“五更天”,可观赏166个景点。主要景点如下:
1、玉华洞第一胜景——一扇风
一扇风通道长55米,宽2~4米,高1.5~4米。呈曲折走廊状往南北展布。来到洞口,一股强劲的冷风迎面吹来,令人胆颤心惊。这是由于空气对流形成的“穿堂风”。古诗赞道:“一窍虚含万象空,扶摇不断四时风。仙家待客无多物,凉风飕飕两腋中。”
进了洞口,向前走几步,风就小了。这时会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那就是灵泉。游客此刻会觉得好象是走进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里,与洞外的现实世界虽然只有一步之差,却有仙凡之隔的感觉。
2、藏禾洞
这是玉华洞的第一个支洞,也是整个玉华洞最低的一个洞厅,面积七、八十平方米,属于廊道略加扩大的洞室。洞底有井泉,泉水汨汨上涌。走进洞厅,仿佛置身仙境。前面有“山”有“水”,有“亭台楼阁”,后面还有很深的“庭院”,到处都是“海石花”,晶莹闪亮。
仙人田 这是七八丘翡翠色的石灰岩梯田,远一点望去,朦朦胧胧中,像宝塔,像云梯,走近看,却又是田畦分明,田间平整,田水浅浅反射着光,像一幅田野耕作图。相传黄帝的药师赤松子采药炼丹的时候顺便开垦了这一垄梯田,他稍事稼穑,年年稻谷丰收。后来,他担心仙种传入人间,就施展法术将禾苗隐藏了起来。此后,凡人再也看不到田里的禾苗了。每逢春耕时节,这一丘丘梯田便水波盈盈,秋收一过,又变得干燥如故。大自然以它无法估量的伟力,造成了这般奇特的景象,仿佛是古人特地为后人筑造的模型。
3、雷公洞
自藏禾洞沿石阶而上,便到了雷公洞。洞内石笋和石钟乳十分发达,因岩石含有碳酸钙、铁质、方解石、石英等成分,整个洞厅色彩斑斓,处处珠光宝气,造型十分丰美。洞底暗河水声隆隆,犹如雷鸣,故而得名。传说天上雷神每年都要下来巡洞一次,在这里休息,所以这里比较干净,竟无一网蛛丝、一粒鼠粪!
峨嵋泻雪 古诗云:吾闻峨嵋六月积雪寒,欲往从之蜀道难。侧身西望路漫漫,古洞苍茫拄笏看。溶溶清影摇素壁,皎皎寒光落玉栏。当代诗人蔡其娇的诗中形容此间景象,说是“僵化的瀑布”“凝止的雪崩”!这里的“白雪”是由含杂质很少的方解石结晶组成的。
炼丹炉 古称丹鼎,据说这原是太上老君的器物,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把它砸了,后来才补好的,上面还有一道裂痕呢。炼丹炉是被赤松子借到玉华洞的。导游一按开关,装在炉膛里的红灯泡亮了——炉火熊熊——正在炼丹!
中国地图 传说雷公洞本无泉水湿润,因雷神每年清明来此祭祀一次,是它的思亲泪水化作滴泉,即使天旱地裂也不会枯竭。滴水穿石,滴答水珠在石头上凿出一幅完整的“中国地图”,这是国内溶洞景观一绝,令人叹为观止!
4、果子洞
从雷公洞向西南拐过三道天然斜道,就到了果子洞。果子洞长30米,宽3~12米,高7~10米。洞内石柱特别发育。大多披鳞挂甲,犹如千年古树。树冠部位,有的石头象串串硕果。
硕果累累 一挂瓜果,悬在半空。有黄瓜、丝瓜、冬瓜、剥皮地瓜、辣椒、梨、枣、橄榄、葡萄……几粒蒜瓣夹杂其中,橙黄嫩绿、金碧辉煌。
5、黄泥洞
玉华洞全洞几乎都是石头,只有这洞里有一堆黄泥。它是石灰岩溶解后的次生粘土。洞长66米,宽25米,高13~24米。
擎天玉柱 擎天玉柱凌空矗立,气势雄伟。面上有龙纹,顶上鸾凤和鸣。“谁炼娲皇石,巍峨欲接天。凌宵三百尺,拔地几千年。远蚰群峰拱,层崖一柱悬、攀脐如可上,吾欲挟飞仙”。
瑶池玉女 高处悬挂着一盏巨大的宫灯,灯下是一块巨石,石边上立着一片长条条、孤零零的石笋。初看此石,身披轻纱,曲肘提袖,轮廓清晰,体态婀娜,宛若瑶池玉女,也叫“宫灯照美女”。绕到下方仰望,石头斜倾,玉女刹那间变成在大风大浪中奋力划船的渔家妇女,神态刚毅,颇具动感。还有人说是莫愁女、是率众仙渡海的观音、是日本姑娘等,移步换景,变幻多姿。
风动石 又叫海狮顶石。看似有随时坠落的危险,却又随岁月流逝晃动千年。
6、溪源洞
溪源洞呈长方形,长80米,宽20~32米,高低不平,高者十多米,低者则须躬身而过。此洞与黄泥洞上下相连.洞底有一溪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宽1~3米不等,长年不涸,四季水声潺潺。小溪两旁景点星罗棋布。
钟吕传道 也称“寿星对谈”,是传说中钟离权度吕洞宾的故事。两人对坐在半山大石上,钟离袒胸飘髯,笑容可掬地注视着吕洞宾,正在畅谈着什么,吕洞宾仪态谦恭,凝神聆听教诲,手指还在不知所措地摆弄着,极具艺术造型美。
马良神笔 这里是个动物世界,这些动物都是马良画出来又活起来的,有骆驼、猫头鹰、鸳鸯戏水、鲤上沙滩、蜗牛、马蜂窝等。马良已作古,神笔以及所画的动物却都还栩栩如生地立在这儿。
石钟 洞顶悬挂着一排钟乳石,以石块投击,铿锵之声悠然悦耳。传说这里是众仙欣赏美妙音乐的“仙乐厅”。玉华洞内不少石头都能敲出好听的声音,有的像钟(这里是编钟),有的似鼓,有的若琴,所以古书记载,洞内有钟鼓之声。
雪山飞瀑 远处的绝壁上,两道石瀑布从天而降,飞流直下。石瀑高7米,宽13米。雨季可以看到淙淙流水沿着石壁折皱流下,这是片状水流长期溶蚀岩石的结果。
文豪肖像 巨石投影尤如文豪的侧面肖像。石壁上还有文豪留下的佳作。
鹊桥 相传每年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就在此桥相会。
7、白云洞
白云洞长90米,宽28—48米,高25米,其规模,当不亚于千人会场。洞内有时白雾茫茫,宛如雨后清新的群山雾海,又似条条轻纱飘舞着,使人有飘飘然之感。
五更天 前面“天际”出现鱼肚白,犹如夜游一宿,突然看到莹莹的“朝天曙色”,令人欢欣雀跃。边上还有雄鸡报晓石,接着,右前方洞顶闪烁着一颗启明星。往前走,启明星变成了半个月亮,光华四射,看了令人心旷神怡。在空气湿度大、风小、洞口外有阳光的时候,半月旁还会出现一轮像彩虹一般的“佛光”,瑰丽夺目!碰巧的话,还可以望见云雾弥漫,宛若雨后新晴的群山林海,又象有条条轻纱临风飘舞着。
3.1.2 银华洞
银华洞位于将乐县城东南18公里的漠源乡地村山中,距玉华洞景区约12公里。此洞有120个支洞,游览路线约900米。相传明正德年间,皇帝游银华洞,丢失还魂带与金扁担二宝。其后达官贵人争相游洞寻宝。吃喝摊派,还得抬轿子、挑行李,百姓不堪其扰。于是舂糍粑砌石头,再用草火烧炼,一夜之间封死洞口。久而久之,人们便不知洞口之所在。
1980年地名普查时发现后洞口,并挖掘到唐天宝(742—746)铜钱一枚。洞内喀斯特作用非常完美,钟乳、石笋与石柱组成结构紧凑、形态多变、富有韵律感的“地下迷宫”。
1992年,县委、政府决定开发银华洞,使玉、金、银“三华”并蒂,竞放芬芳。如今银华洞内,晶莹透亮的奇岩怪石似彩釉、玛瑙、碧玉,一座座色彩绚丽、疏密相间的群雕,光华四射,溢彩流光。石灰岩沉积物造景性强,或凌空垂帘,千丝万缕;或岗峦起伏,虎啸猿啼。漫漫银河,繁星点点;楚楚贵妃,娇喘微微。蛟龙吐珠,波涛汹涌;巨柱擎天,云霞缭绕。忽而琼楼玉宇、殿堂壮丽;忽而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琳琅满目,令人惊叹!
其主要景点有:
1、龙马厅 银华洞的第一个洞厅。
玉屏 巨大的石灰岩发育连成一片,犹如天然屏风。
2、流沙峡 该洞口的洞顶石幔和左右石壁构成一道天然门。
虎口对雏鸡 像一只下山的猛虎直扑向一只毫无防备的小鸡,这一瞬间被定格,因而带着强烈的动感。
3、锦鲤湖 银华洞的第三个洞厅。
彩云追日 洞右侧是一道水平的断层岩,透过岩石的空隙可看到天穹低垂、薄薄迷雾与天水相连的美景。色彩斑斓的岩石花纹似彩云追日。
4、南海仙境 银华洞的第四洞厅。
贵妃出浴 一根石笋酷似人体,冰清玉洁,在水中隐现朦朦胧胧,被誉为“贵妃出浴”。
5、新月宫 银华洞的后洞厅。
望月宫 此洞出口象一弯新月,故而得名。一线曙光从洞口射进,似远在天边的启明星,旁边象是明亮的月宫。
龙宫 溶洞里形成的地下湖,碧波荡漾宛若龙宫仙境。
3.1.3 金华洞
金华洞最富有传奇色彩,民间对金华洞的传说也非常多。金华洞离县城仅3公里,离玉华洞仅2——3公里。金华洞目前尚未开放。
1993年3月,福建省地质学会的专家对金华洞进行探索考察认为金华洞与玉华洞、银华洞同属宝贵地学资源和风景名胜资源。金华洞是蛇曲状二至三层式暗河,上层已为瀑布状钙华所全部充填,中间层次没有较多的钙华沉积,底部则有土层充填,下层目前仍有暗河水流活动。
洞穴形态大部分暴露表面,甚为壮观。洞口地带常有多期水流侵蚀现象,形成多层次重叠,相互衔接。中间洞口的上方崖壁上刻有一米见方的“金华”二字,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字迹很难辨认;洞口附近的崖壁上还有石刻小字痕迹,文字已无法认清。可见此洞早年并不冷落。
金华洞第三层与第二层、第一层均相通透,上洞可观下洞,下洞可观上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第四层可以从第三层的小道通往,构成迷宫状串通,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天然溶洞迷宫,怪不得人称“峭壁迷宫金华洞”。
洞中景点较多,据县志记载,已知景点有倒插金钗、仙鹤指路、玉龙吐珠、灵龟献寿、彩虹分天、观音送子、姜尚卖碗、文王拉车、海豹欢天等,个个构景奇巧,栩栩如生。
3.1.4 岩子洞
岩子洞座落在玉华洞前方300米处的岩子山中,岩子山四周均为田园,占地十四亩,唯独岩子山小丘独立其间。在这小小的山丘之中,尚有溶洞,且规模壮观。山上奇峰秀岩,洞内景观壮丽。洞中还有明代留下的十八尊佛像,称为十八罗汉。
这里是我国东南沿海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动物群化石的出土点,也是古人类生活栖息的文化遗址。岩子洞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中国是世界上人类化石最丰富的地区,是人类起源的主要地区,也是世界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1988年文物普查队在洞中的堆积层中发现大量的动物化石,在山坡上发现大量各种纹饰的陶片和石斧、石锛、石箭镞。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们考古鉴定,出土的化石是十万年前熊猫、东方剑齿象、犀牛等数十种动物的化石,陶片和石器是四千年前古人类在此劳动生活遗留下的工具。根据这些科学发现,国家文物局于1988年9月将此处列为考古挖掘点,1992年经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在此建立了岩子洞洞穴博物馆。
岩子洞洞穴博物馆是我国首家集古人类生活、远古生态状况、古文物等展览为一体的洞穴博物馆,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是我们了解溶岩地质科学、远古生态学、古人类进化学以及古人类原始社会生活的生动的教科书。
3.1.5 宝华洞
位于玉华洞后洞口山腰下的宝华洞,气势雄伟壮观,洞底有一条很深的暗河,长年流水不断,明朝王人佐诗:“仙境天然远市氛,普陀岩上敬氤氲。—棱柳色斜临水,十里烟光总是云,石磨蹿踵堪自癸,山花野鸟自为群,攀灌揽胜深忘倦,归到柴门日光曛。”可见宝华洞之美丽壮观。
3.1.6 明台寺
明台庵现改为明台寺,位于天阶山两峰之盆谷处,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604年),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徐霞客游玉华洞时曾在此庵停留食宿。《玉华洞游记》中记载:“……山半有明台庵,洞后门所经,余时未饭,复出道左登岭,石磴萦松,透石三里,青芙蓉顿开庵中,饭于庵仍下至洞前门……,下浴庵中,宿焉。”明台寺采用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建筑,宏伟壮丽,庄严肃穆,寺内外古木扶疏,名花溢彩。游客在出玉华洞后必经此寺。寺中住有僧人,香火旺盛,是当今朝圣的景点。每年阴历的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六月十九(观音成道)、九月十九(观音涅磐)这里都举行盛大佛会。
3.1.7 天阶山公园
为了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开拓游览点,1993年在玉华洞所在的天阶山上开辟了“天阶山公园”。天阶山公园面积2—3平方公里,山上两峰耸立,秀木滴翠,怪石嶙峋的石林,神辟鬼凿,极为俊秀。这里的石林相异于云南石林,几乎每块岩石都有树木相映衬,木石相抱,象是不可分离的同一躯体,可谓山水有情,木石结缘。
石林周围,树木葱郁,芳草萋萋,生机盎然,随着季节变化,形成四季各异的色彩,季相非常鲜明。春天,万紫千红桃李芳香;夏天,林木葱郁绿荫如屏;秋天,绚丽多彩争奇斗艳,尤其是到了八月,大片天然桂树开花,香气四溢,令人心旷神怡;冬天,青松傲立,古木苍劲。极目远眺,那苍莽郁郁的林海,磅礴连绵的群山,山下稻田翠绿、农舍棋布、炊烟袅袅,好一派田园风光。
天阶山的地质结构和玉华洞是一样的,以石灰岩为主,土层非常薄。但由于天阶山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多,石灰岩的风化作用强烈,于是各种植物充分利用岩石的裂缝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扎下根来,经过良性演进,成为茂盛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石灰岩地貌上,有这么多绿色植被覆盖,保存着完美的森林风光,实属难得。天阶山因此被誉为“喀斯特地貌上的神奇绿洲”。
园洼地
这是玉华洞前的四面环山的小盆地,集水面积数平方公里,水流全部从玉华洞底下的暗河流出,徐霞客把这种地形命名为“园洼地”。这是他第一次发现“园洼地”和地下暗河,这成为他后来大规模研究西南地区地下暗流的先导。
薄姜木盆景
这是天阶山上的一个造型奇特的天然盆景,两株薄姜木根连着根,生长在奇石中。
桂花岭(闻木犀香)(十里桂花)
许多野生桂花树扎根在岩石中,形成一个旺盛的植物种群,秋天桂花开放时,山岭间飘荡着浓郁的芬芳。这一株株桂花以巨石为依托,依石而长,主干被砍去后萌生出成丛的枝条,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天然盆景园
桂花树群和奇岩怪石完美的天然组合,造就了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盆景造型。空中有许多攀援的古藤,地上有小叶竹作为铺垫和点缀,这是人工盆景所难以做到的。
林荫小道
天阶山公园的林荫小道林木葱郁,藤萝缠绕,苔藓铺石,汇成立体的绿色景观;鸟鸣蝉噪,山风送爽,确是休闲的好地方。
比藤
两根风格完全不同的藤,一株是直藤,由于被攀援树木的长高而被拉直,另一株是弯弯曲曲的藤,它上缠下绕,龙蟠蛇虬,具有天然的曲线美。比藤的视觉对比感十分强烈。
星窟
所谓的星窟其实是岩石风化过程中,地壳运动塌陷形成的,高耸的峭壁,似乎将这里与世隔绝。流泉滴滴,芳草萋萋,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石壁上还有古人留下的嫦娥奔月石刻。
山榉和山杜英
在星窟下面的一棵山榉树,几乎挨着峭壁生长,笔直而端庄。在星窟对面的山杜英的块状根,就象钟乳石一样,也盘错在石壁上,显示了植物顽强的生命力。
悬空藤
又称龙藤,它攀援在两树之间,距离15米,攀援高度20米左右,是一个植物奇观。
柚木
珍贵树种柚木,每年要脱一次皮,树干呈粉黄色,材质坚硬细密。民间说它的干材和湿材一样重,含水量相当稳定,不翘不裂,是制造高级家具和船舶的上好材料。
破镜重圆
一株榆科的朴树,它的主干先分开两支,然后又合二为一,最后又分开,好象蕴含着一种无言的哲理。
双狮吃猪头
这个景石,造型非常奇特逼真,很有意思。像是一对雄狮,正准备吞掉悬挂在上方的猪头。
石棱
石棱位于天阶山顶,徐霞客盛赞其“层层有削玉裁云之态”。由于山顶风化作用较强,造就了一大片玲珑剔透的奇岩怪石,而每块岩石上几乎都有造型各异的桂花树顽强地生长其间,组成了一个个巨大的天然盆景。
望城亭
位于天阶山的北峰峰顶。天阶山虽不高,但站在亭中眺望周围的景致却相当壮观,向西北能清晰地看见将乐县城,向东北方向则整个玉华洞景区尽收眼底,远处是错落有致的田园村庄、小桥流水。
清官肚
位于天阶山峰顶下山的路上,在两块石头之间的狭窄缝隙中只有瘦小的清官才能通过。
3.1.8 梅花井
梅花井位于天阶山下的梅花村,村中有一口古井,井深l米,直径1.5米,因石穴中涌出清澈的泉水带有大量气泡,其状如梅花,纷纷扬扬、鼎沸翻腾,故而取名“梅花井”,堪为一“奇”,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前往观赏。梅花井还有动人的传说,富有人文底蕴。
3.1.9 南华洞
位于玉华洞洞口150米处山麓,面积约200平方米。洞内岩溶景观发育,有10余处景点。
3.1.10 动物标本馆
1993年10月建成、开放。分为三个馆,收集动物标本200多个品种、600多件,其中列为国家一、二级珍稀动物的有20多种。
3.1.11 石灰山
是银华洞所在之山。山体为碳酸岩构成,石芽、沟槽发育,植被葱郁,有多种珍稀品种,怪石、奇树蔚成奇观,有“望月台”、“卧龙岗”、“十将军”、“太子椅“等景。
3.1.12 漠村溪
漠村溪位于漠源乡北部,长度约为2公里。漠村溪溪水清澈,河滩密布,两岸风光旖旎,植被完好,水势有急有缓,水质良好,可谓河秀溪幽。
3.1.13 湖管生态林
位于湖管北部有着保护良好的亚热带森林群落,最有一定的植物观赏和科学考察价值。
3.1.14 白鹭栖息地
位于龟山杨时墓北侧,每适夏季大约数百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迁栖至此。栖息地紧邻金溪,周边植被保护较好,风光优美。
3.2 人文风景资源
3.2.1 杨时墓园
将乐水南乌石山,云气氤氲,山麓秀木成林,隆然现出一座古墓,庄严、肃穆、深邃。这里长眠着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杨龟山先生。
《杨时年谱》载:宋绍兴五年(1134)3月15日,杨时为了替自己找一块墓址,“与诸友相地于镐州之南山”。《宏农杨氏族谱》记载:时公,卒于大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岁四月二十日辰时,享寿八十有三,葬于镛州水南乌石山,莲叶盖龟形,坐南向北。可见此墓为先生自选墓。为何“坐南向北”呢?这是先生自选的结果,理想的朝向——始终望着北方。家乡在北方,老师在北方,朝廷在北方。这不就是先生一生为人的最简洁的总结和表白么?
明嘉靖《延平府志》记载:杨时墓,宋胡安国撰墓志铭。成化六年,复建神道坊及享亭。弘治六年,知县陈大经谒祭,还买田出租,以备岁时祭扫。七年,增建享堂三间,左右两廊及庖渭之所,绕缭以墙垣。
据杨时三十一代孙杨桃芳老人所言:“每年春秋两祭,各地龟山公后裔带着族谱和供品,长途跋涉来祭墓。我是最后一个接管祭田者,每年接待来自南平、闽县、邵武、明溪、宁化,以及广东省的族亲,大约有数百人之多。”其场面甚为壮观。
1985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将此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两次拨款修葺。整座墓茔保存着明代的原貌。墓面宽3米,进深3.5米;墓坪宽5米,进深8米;墓体总长27米。由墓坪和墓丘组成的墓体呈马蹄形,墓丘前正中安放的以“将乐石”制作的孤顶长方体墓碑,是明朝宪宗成化六年,即公元1470年朝廷重修坟墓时竖立的。这块高105厘米、宽56厘米、厚6厘米的墓碑完好无损,碑面中央阴刻竖写的“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该碑文为明成化六年巡按御史滕贻所书,工整遒劲的楷书大写,依然清晰如初。墓前立有石凿而成的香案和以花岗石板雕刻的文房四宝。墓坪下由宋砖砌成32级台阶。入口处两侧雄踞两尊石狮。墓前方有一座明代风格的重檐歇山式牌楼,上方挂着“程氏正宗”、“倡道东南”的匾额。牌楼高6.4米,双层楼顶,翘角腾跃,如苍鹰展翼。牌楼前铺设200多米长的鹅卵石小道直通公路。
总之,整座神墓融会古今,历久弥新,宏伟壮观。既与山体相依偎,又能鸟瞰蜿蜒而去的清澈的金溪。云山苍苍,溪水泱泱,留此胜迹,无限风光。每年的春秋佳日,拜谒者络绎不绝,大家无不感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2.2 历史书画长廊
历史书画长廊是连结玉华洞和古人类博物馆——岩子洞的通道。长廊中的70多幅书画,介绍了将乐县建县1700多年来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民间传说。现将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摘录如下:
乐野宫 讲述了闽越王无诸修建乐野宫的情景,这也是将乐历史的开端。
李寄斩蛇 李寄为民除害,将危害将乐百姓的巨蛇杀死。
程门立雪 宋朝理学家杨时少年求学时为了不影响老师睡觉,站在雪地里等待。老师醒来后发现杨时及其随从已经成为雪人了。这尊师重教的故事成为了千古美谈。
梅花井 传说有一年将乐大旱,村民都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吃,生活很不方便,私塾的一位教书先生会看风水,知道在村中的大樟树下有口泉,但是他也知道泄露天机后自己就会失去阳寿。然而,考虑再三后他还是说出了这个秘密,说完就去世了。村民依照他的遗言拔去樟树,果然见到了一眼好泉,泉水中不断冒出气泡形似梅花,所以就叫梅花井。
三县划界 讲述了将乐的一位年轻有为的县令通过自己的智慧,在重新确定县界时扩大了将乐县的地界的故事。现在的将乐县界就是在那时确定的。
3.2.3 观音庙
位于湖管北部,除观音庙、太阳庙外还有一株古树名木樟树。周围小桥流水,环境优雅。
3.2.4 擂茶
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沏饮方式,将乐擂茶被称为“古代茶文化的遗孑”。将乐擂茶品种繁多,配料稍加变化,就可以有清热擂茶、防暑擂茶、祛寒擂茶等区分,饮之则妙用无穷。人们可以因四季变化和身体状况的不同而有所选择,据中医检验,常喝擂茶,具有防风驱寒、清肝明目、润肺健胃、护肤美容等功效。把饮茶艺术和防病保健结合起采,是将乐擂茶的一大特色,也是将乐人的一大创造。
擂茶是将乐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蕴含着淳厚的风土民情。请喝擂茶是将乐人招待客人最普遍、最热情的礼节,而作为远方的客人,也以饮擂茶为赏心快事。当地人回归故里,饮品擂茶,更是倍感亲切。擂茶还深溢着将乐人质朴友善、热情好客的美好品格。每逢婚嫁寿诞、乔迁新居、亲朋聚会、子女升学、邻里往来等,常以擂茶请客,一场擂茶席,就是一幅立体的民俗风情画,抒发着生活的欢乐,传承着历史和文化。
3.2.5 南词
古雅优美的八韵南词,是将乐的一种故乡曲,具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甚为流传,曾在福建省地方曲调研演出会上获奖。每当盛夏和节假日“月光仔,月嬷嬷,喊你下来喝擂茶,擂茶香,配老姜……”一曲南词,飘荡在八斗七星街,吟唱在四乡八镇。近年来南词老调还编唱了反映社会现实、歌颂英雄人物的新词,更是倍受欢迎。
3.2.6 “三月三”节
相传古代本县籍的一个南口温坊出生的将军夫人,有天晚上作梦,观音旨意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回娘节,于是成为传遍将乐城乡的温坊“三月三”节。每年三月初三温坊村出嫁的姑娘纷纷回娘家过节。现在这一乡俗的影响已逐年扩大。到了“三月三”, 凡是在南口乡工作过的人,不分男女都兴高采烈回南口,家乡人拿出自酿米酒和土特产热情招待客人,晚上在大坪上点燃8米高的火把,大家围着火把尽情狂欢至深夜。
3.2.7 竹竿节
每年正月十三这一天,乡下农民纷纷扛着竹竿和挑着竹制品到县城农贸市场,便有众多的城里人到市场选购竹竿与竹制品,据说这天买的竹竿和竹制品不会长虫。这一天,竹制品摆满了金溪农贸市场、水门街和南门的大街小巷,规模甚大。
3.2.8 西山纸
将乐县“西山纸”,早在宋代就驰名中外。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记载,将乐是我国最早出产毛边纸的地方之一。尤其是以毛竹为原料制造的“西山纸”,更为名贵,细腻柔韧,洁白如玉,远销国外。到了清代,“西山纸”已出口日本、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销于北路的称“大广纸”,销于南路和西北路的称“玉扣纸”,素有“冰清玉洁”之称。可用于书画、薄籍、裱褙,又可作为包装纸、高级卫生纸。我国历史上编印《四库全书》时,朝庭就曾派钦差到将乐调纸,国家出版局编印的线装本《毛泽东诗词》及重要历史资料也均调用过“西山纸”。
如今龙栖山仍有上百个民间造纸作坊,保持着唐宋时代手工制造“西山纸”的传统工艺。
3.2.9 米酒
民间多数家庭自酿糯米白水酒。500克糯米可酿制750~1000克水酒,加红曲则为红酒。味纯香甜,含酒精度低,酒酿更是香甜可口,妇孺皆喜。民众家宴、待客和筵席,常以水酒为主要饮料。
3.2.10 龙池砚
县内砚台生产始于唐、宋。砚石多取于古镛镇石门岭、海棠洞一带,为粉砂质泥岩,成岩时期二迭纪,石色黝黑,石质细腻,松硬适度,具片状,不易断裂,宜于加工。专家认为,其石质次于端州石而优于歙县石。砚台制作全赖手工,品种分普通砚、工艺砚(又称龙池砚)两大类。龙池砚工艺极精,讲求选料、构图布局、雕刻刀法等。外观乌黑莹亮,手感细腻润滑,雕刻图案古朴可爱,用于磨墨,墨黑均匀、细腻,沾墨不伤笔毫,盂池盛水,经久不涸,驰名省内外。
第四章 风景名胜区现状
4.1 风景名胜区内人口构成
目前风景名胜区内有两个镇(乡):古镛镇和漠源乡。四个行政村:梅花村、玉华村、漠源村和坡坑村。十三个自然村:梅花井、洞许、圳头、余坊、观音堂、苦竹、漠源村、路口村、曹溪村、吴坊村、三溪尾村、三源村和地村。主要人口由居民构成:共拥有固定居民864户,人口总量为3404人。管理人口68人。据2001年统计,风景名胜区年游客量约53.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2亿元。
4.2 风景建筑及服务设施现状
4.2.1 风景建筑
明台寺 又名明台庵,位于天阶山腰盆谷处。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占地面积800余平方米。现在为1993年重建。
历史长廊 位于天阶山山麓,长约300米,通过长廊书画来表现将乐的历史文化和动人的民间传说。
九曲桥 位于龟山陵入口的龟山湖上。
杨时墓园——程氏正宗牌楼 杨时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建重檐歇山式牌楼一座,高6.4米,双层楼顶,前额为“倡道东南”,后匾乃“程氏正宗”。
4.2.2 服务设施状况
风景名胜区餐位、床位一览表
地 点 餐位情况 床位情况
餐厅数 餐位数(位) 房间数 床位数(个)
景区管理处 玉华餐厅 60
小木屋 30
乐野山庄 80 8 12
后山明台寺 80 7 14
岩仔洞停车场餐厅 5家 220
合计 7家 470 15 26
目前,风景名胜区的接待服务设施仍主要依托将乐县城。1994年6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乐县已成为进一步向外国人开放的地区。县城中有高、中、低档宾馆、饭店,可接待国内外不同层次的旅客。目前拥有宾馆、饭店30余家,床位2600个,其中带卫生间的床位1868个。
将乐玉华宾馆(三星)、银华大酒店(二星)、龙珠大酒店(二星)、东方宾馆(一星)、天龙大酒店(一星)等均为星级涉外宾馆,内有中餐厅、西餐厅、风味餐厅、KTV、桑拿、咖啡座、音乐茶座、购物中心、商务中心、多功能会议厅和提供汽车出租服务等。城区和景区内有酒店、饮食店170多家,可一次性接待游客上万人就餐。
4.3 交通设施现状
将乐交通运输十分便捷,一个以京福高速公路,205和316国道及省道、县道为骨架。乡镇公路为脉络的公路运输网络已基本形成。
1、对外交通 玉华洞景区和外围各城市交通便利,京福公路开通后,距省会福州仅240公里,离三明、南平市均在120公里以内,距泰宁金湖风景名胜区60公里,距武夷山风景名胜区175公里,距顺昌火车站45公里。距江西省省会南昌也仅200公里。
2、对内交通 每天有福州、厦门往返北京、上海、南京、青岛、合肥、广州、武昌、南昌、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地的列车24趟经过顺昌站。每天还有将乐往来于上海、南昌、福州、厦门、广州、深圳、汕头、石狮、泉州、晋江、莆田、仙游、福清、南平、武夷山、建阳、长汀、三明、永安、泰宁、等地的长途客车。将玉华洞风景名胜区同以武夷山——福州——厦门为轴线的福建旅游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一并纳入大武夷旅游之中。
3、空中交通 省内还有福州长乐和厦门高崎两个国际机场,武夷山机场和晋江机场均能起降波音737客机。三明机场和连城机场也在建设和改造中。
4、风景名胜区内部交通 公路交通目前主要利用将乐至沙县公路进行联系。步行道路主要有玉华洞和银华洞的环山游步道系统。
4.4 社会经济状况一览表
隶属乡
(镇) 行政村 自然村 人口
(人) 户数
(户) 村财
(万元) 人均收入
(元) 收入来源 用地面积
(亩)
古镛镇 梅花村 梅花井村 746 186 5.8 3683 旅游、种植 耕地689
山地10288
林地10000
洞许村
圳头村
玉华村 余坊村 1200 330 8 3300 旅游、种植 耕地1200
山地11000
林地1000
观音堂村
苦竹村
漠源乡 漠源村 漠源村 1245 290 旅游、种植 耕地2205
山地28305
林地570
路口村
吴坊村
曹溪村
三溪尾村
三源村
坡坑村 地村 113 28 旅游、种植 建设用地12
4.5 游览路线现状
1、玉华洞游线:玉华洞——标本馆——明台寺——天阶山——历史书画长廊——岩子洞——宝华洞——南华洞
2、银华洞游线:石灰山——前洞口——后洞口——洞前游憩区
4.6 绿化现状
1、目前,景区内主要是次生林,树种的优势度不高,品种过于单一,不符合生态学的顶级理论和复层次理论,垂直郁闭度不高,上层植被生长情况不佳;水平郁闭度过高,下层植被生长过剩,结果造成景观杂乱。
2、各个景区植被景观单调,缺乏特色,没有形成大面积的风景林,很多地方还停留在简单的封山育林阶段,没有依据生态原则对现有植被进行林相上的调整,恢复生态群落。
3、对古树名木的调查不够,保护措施不到位。
4、沿路的线性植物景观没有很好的恢复和形成,没能有效的起到植物造景的作用。
5、部分地方还因开挖石灰矿而破坏植被和山体,严重影响景观和破坏生态。
4.7 水电工程设施现状
4.7.1 给排水现状
1、风景名胜区给排水设施目前较少,用水主要靠抽用泉水,在玉华配电房附近建有一储水池,目前尚能满足需要。
2、村庄居民用水,目前几个自然村主要靠采用山上泉水,用镀锌管从山上接入村庄以“自来水”的形式供应居民。
3、风景名胜区内的污水排放,包括几个自然村在内,目前都是采用自然排放方式,排入农田或水沟。由于污水量有限,污染影响还不大。
4、风景名胜区内雨水排放,现在都是依山势地形自然排入沟谷。
4.7.2 给水水源
全县多年平均年降水深1650~1693.9毫米,全县平均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101.74万立方米,人均拥有地表径流1.58万立方米,比全省人均拥有地表径流高2.85倍。
本风景名胜区地表水有:
1、山涧水 主要在雨季靠雨水汇集而成,从沟谷排放,水量有限,且时间性强,多集中于春夏季节。
2、石灰岩溶洞中的暗河水 溶洞中的暗河多贯穿全洞,水质清沏,多为森林涵养水。
本风景名胜区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受地层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及气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明显差异性,在本风景名胜区有:山涧盆地水、岩溶水及低山丘陵水。
本风景名胜区内地下水的水质,为无色、无味、透明的低矿化度淡水,水化学类型较为简单,一般均宜于生活饮用。水中阴离子以重碳酸根为主,阳离子以钠、钙离子为主,矿化度小于0.07克/升,少数可达0.24克/升,PH值在5.5—8.5之间。
4.7.3 供电电讯现状
1、玉华洞景区服务设施用电及玉华洞洞内照明用电,是从县城水南110KVA变电站电网上接入。现在玉华洞风景名胜区靠近牌坊处建有一变电房,变压器容量为10KVA,洞内电压采用220V供电。
2、玉华洞处的圳头、洞许、梅花井三个自然村用电是使用部队电源。银华洞所处的地村用电亦是由部队供电。
3、目前供电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洞内电源不保证,要加强安全防护。洞内应采用低压电源,冷光灯照明。
4、风景名胜区的邮电是由将乐县城区邮电局管辖。目前玉华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和银华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都已有程控电话相通。玉华洞开通5公里长的洞内全球通信信号,属全国溶洞第一家。
4.8 管理现状
1985年起县政府投资开发玉华洞,1986年成立了“将乐县玉华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下设“将乐县玉华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1993年又设了“将乐县银华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对玉华洞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景区建设和经营活动实行统一管理。两洞管理处下设:办公室、接待部、技术工程部、派出所、后勤部等职能科室。同时还开办了餐饮、商贸、摄影等服务网点,形成了较完整的管理体系,现在玉华洞、银华洞两个管理处已拥有干部、职工、民警等共68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