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sm09100-0120-2021-00045 文号将政文〔2021〕19号
发布机构 将乐县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1-05-01
标题 将乐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有效性 有效
索 引 号 sm09100-0120-2021-00045
文号 将政文〔2021〕19号
发布机构 将乐县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1-05-01
标题 将乐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将乐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5-14 11:18
| | |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将乐县人民政府

  2021年5月1日

 

  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1月8日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我县在新的起点上开好局、起好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老区苏区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纲要》根据县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将乐县委关于制定将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将乐县2035年的远景目标和2021-2025年将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各类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是我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新担当新作为谱写新时代新篇章

  “十三五”时期,我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步入“十四五”时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社会呈现诸多新特征新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精准研判把握我县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形势,勾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对于我县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十三五”取得的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对三明、对将乐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县委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基本完成预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书写了“两山”转化的将乐篇章,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科技创新有新的突破,生态优势继续巩固,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65.3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7.3%,人均GDP突破1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82亿元,获评2020年度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43元,年均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63元,年均增长9.3%,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地方财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11.05亿元,年均增长7.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64亿元,年均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800亿元,年均增长11.2%,多个大项目落地,引进了16个5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实现10亿元以上项目“零”的突破。

  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产结构比例由2015年的13.6∶51.1∶35.3优化为2020年的12.4∶49.4∶38.2。工业已形成电力、电子、林产、矿产、纺织、鞋业等传统产业和以轻合金、新材料、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多元竞相发展格局,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势头强劲,轻合金、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荣获“中国轻合金半固态产业基地”称号。农业方面引进培育了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拥有有机、绿色、无公害、国家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品种21个,逐步形成水稻制种基地、芙蓉李种植基地、绿色果蔬基地、食用菌基地、特色花卉苗木基地、设施养鸭基地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获评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智慧家园电子商务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旅游业呈现一派新气象,玉华洞争创国家AAAAA级景区稳步推进,一批森林康养、乡村旅游项目纷纷上马,为将乐旅游发展带来新希望。

  三、创新驱动实现突破

  高技术工业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2.7%,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55%,居全市第二位。“十三五”期间,我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科技小巨人和省级创新型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分别达18家和3家。半固态技术日益成熟,轻合金产业迈向新高度,研发的轻量化动车门锁已应用到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高铁上,与瑞典康普公司合作的半固态装备制造和产品生产项目,填补了半固态压铸技术的短板。福建金森参与的“林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将乐国有林场参与的“杉木速生优质高产新品种定向选育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乡土科技特派员服务县域创新发展成效日显。大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中山大学、福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建设实训基地、量子点研究院将乐分院等平台,北京林业大学南方林区综合实践基地被国家林草局授予首批50个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之一,成为我国林业重大科研成果孵化器、现代林业高新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内一流的产学研实践基地;半固态技术研究所、鸿燕化工和金森林业省林木细胞繁育基地获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轻合金产业技术山海协作创新中心获福建省发改委批复,成为三明市首家、福建省第三家山海协作创新中心。全县建立了1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个“互联网+”孵化器、11个乡镇农村电商服务中心、70个村级服务站。淘宝网店铺2000余家,天猫网店铺300余家。

  四、改革开放卓有成效

  医改深入推进,率先探索推行的紧密型医共体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并在全市推广,县域就诊率达91.6%,高出医改前26.6个百分点。2018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明显,被国务院通报表扬。C-DRG收付费、医保打包支付、药品联合限价采购和使用等改革成效明显。县总医院综合能力排在全省县级医院前列,获评中国县级医院推荐标准300强。林改方面,创新村民企联合经营和托管经营合作模式,积极推进林票制,有效促进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林业PPP合作示范,被财政部列入第四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名单;被确立为全国森林经营试点单位;建立林业生产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普惠林业金融,大力推广普惠林业金融产品,完善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森林保险和理赔制度;高质量、高效率实施林业碳汇开发,成为福建省森林碳汇开发试点单位。融媒体改革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加快推进。五年内利用外资2.62亿元,外贸出口总额累计61.35亿元。

  五、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将乐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500.74公里,向莆铁路穿境而过,境内长43公里,形成了动车、高速公路等构成的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成功融入福州、南昌两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2个半小时经济圈,距三明机场仅40分钟车程。经济开发区获评首批省级绿色园区,开发区的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园区三期、四期项目相继建成,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单项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平均时限压缩率达90%,“多证合一”改革不断推进,企业创设平均时间缩短到1天。建立了“五个一”良好的项目推进机制,项目服务提质增效。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构建新型的政商关系。

  六、城乡更加宜居宜业

  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效显著,市容市貌明显改观,智慧将乐建设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水平逐步提升,县城交通更为便利。城镇化率达到58%,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县域森林覆盖率81.1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6%;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排名省市前列;境内主要河流水质达Ⅱ类以上水体功能区标准,达标率100%。涉砂整治成效明显,金溪流域基本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被誉为“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等荣誉称号。打造“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的做法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县,乡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整治都得到明显提高,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得到明显优化,“常口模式”“小王模式”得到广泛宣传推广。

  七、民生福祉日益提升

  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越来越高,五年来的平均比重为76%,民生保障日益完善,人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2018年入选全国“幸福百县榜”,被评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已形成幼教、小学、初中、高中、职专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全县幼儿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在幼儿园占比三项指标均提前达到2020年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14所学校通过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省级评估验收,初中学生三年巩固率达99.14%;普通高中办学成效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超额完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设施越来越齐备,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投入运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6038人,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更加完善,建成农村幸福院24个,全民参保计划加快推进,社会保险登记工作成效明显,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社会救助兜底作用增强。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全部脱贫。

  表1:将乐县“十三五”时期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目标

2020年实际完成

完成

目标

程度

总量

年均增长(%)

总量

年均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60

9

165.31

7.3

完成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10

9

10.6

9.2

完成

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2

9

11.05

7.1

未完成

4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9

9

6.64

1.8

未完成

5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28

16

 

11.2

未完成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6

12

52.82

11.5

完成

7

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1.85

10

 

15

完成

8

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

万美元

1580

10

 

10

完成

9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

15:50:35

12.4:49.4:38.2

完成

10

工业化率

%

50

51

完成

11

城镇化率

%

60

58

未完成

12

R&D投入占GDP比重

%

1.0以上

1.3

 

完成

13

人口自然增长率

12.0以内

4.9

 

完成

14

年末总人口

万人

19.8以内

18.63

 

完成

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2830

10

37743

7.3

未完成

1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860

10.5

19763

9.3

未完成

17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3个百分点左右

从2017年4月份起,三明市统计局取消了县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指标。

18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14

14

 

完成

19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5

96

 

完成

20

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万人

1

0.6038

 

未完成

21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7以内

2.75

 

完成

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

99.5以上

99.6

 

完成

2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

90以上

98.7

 

完成

24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9以上

99.5

 

完成

25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

完成市下达指标

474

 

完成

26

森林覆盖率

%

80以上

81.17

完成

27

森林蓄积量

亿立

方米

0.22以上

0.22335

完成

28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4

45.6

 

完成

29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控制在市下达

的基数内

   

完成

30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控制在市下达

的基数内

   

完成

31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

万吨

控制在市下达

的基数内

0.21

 

完成

  第二节 发展环境分析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凸显,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省开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新征程,三明市做实做足“四篇文章”,为我县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国内外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来看,“十四五”期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合作、谋发展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面临重构,国际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孕育新变化,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国内环境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逐步从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迈进,新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剧产业变革步伐,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促使我国经济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变。

  ——从省内环境来看,中央继续加大对福建发展的支持力度,全省进一步凝心聚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发展目标方向更加明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三明市按照“机制活、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三明实践”。

  对我县而言,环境的变化既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潜藏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和挑战。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面临的机遇。“十四五”时期对我县来说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发展时期,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将乐的亲切关怀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将乐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将乐调研时曾提出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等科学论断,并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鲜活故事,以新思想新理念指引下的“三明实践”,为我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劲动力。二是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新技术催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居民收入增加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打造更广阔、更高层次消费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新阶段的发展趋势将为壮大提升我县现有产业和培育发展新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三是福建多区叠加优势带来的机遇。福建具有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原中央苏区等多区叠加优势,中央出台了支持福建省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老区苏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福建省致力于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大力推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将直接或间接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四是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经济将是“十四五”时期乃至更远将来的经济增长热点,绿色食品、绿色康养、绿色制造、碳汇交易都是绿色经济的范畴,绿色资源将成为更为宝贵的资源,将为我县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面临的挑战。形势的变化也将对我县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压力与挑战,一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将乐的经济结构仍是以传统产业为主,若不能以现代经营理念和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生存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二是地区之间激烈竞争带来的挑战。省内、国内甚至在全球范围不同地区之间在争夺人才、资金、优质企业等发展要素方面越来越激烈,若不能积极有效应对,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将会越拉越大。三是人才瓶颈的挑战。我县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技工人才缺乏,“十四五”时期,有效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合适人才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

  面对新的环境,我县要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条件,破解发展的制约因素,努力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大局,贯彻省市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决策部署,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助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节 发展指导方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持续推进以新思想新理念为指导的“三明实践”,做实做足“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担当、体现新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将乐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执政水平的现代化,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治理将乐的强大效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将乐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始终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深化各领域改革,突出重点领域改革,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方位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超越,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定位

  从将乐实际来看,绿色生态、特色农林、高端装备制造、森林康养、红色文化等是将乐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的优势所在,应聚焦聚力、扬优成势,凸出“四地”发展定位,在巩固提升“三明实践”内涵和成效上谱写将乐新篇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老区苏区县。

  ——“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1997年在将乐常口调研时提出的“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嘱托,持之以恒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探寻“两山”转化的新路径,着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工作,积极争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深呼吸”宜居宜养福地。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绿城。以“深绿一派,清新满邑”的美誉,依托森林康养基地,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度假、修身、养老、康复目的地。以富有特色的产业基地、森林康养基地、运动基地、博物馆、古文化遗迹为载体,打造研学教育、拓展训练、静心修身的目的地。

  ——闽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基地、打造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主动跟进“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创造,主动融入数字福建建设,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培育轻合金、新材料、新型建材、精细化工和竹木加工“百亿产业链条”,创建一流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轻合金产业园,支持制造企业增资扩产、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上市融资,把将乐建成闽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

  ——共建共治共享红色宝地。加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充分挖掘将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苏区老区精神,巩固和加强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完善提升城乡公共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做美做特城乡,以入选省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为契机,加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平安和谐,提升教育医疗品质,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高百姓幸福指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红色宝地。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县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明确到二〇三五年的战略部署安排,全力推动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科技创新在全市排名实现进位提升。到2035年,县域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市上游水平,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三产占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部分领域实现全省领先;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经济发展更加壮大,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文化、教育、人才、体育、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并持续向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走在省市前列;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外合作交流更加全面深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将乐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县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

  锚定县委提出的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县域基础条件和面临的发展形势,牢牢把握规划发展定位,确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科技创新在全市排名实现进位提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3%以上。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增至1.5%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三产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生态、农村、林业、金融、医疗、教育、“放管服”等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成效明显,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释放更多发展活力。对外交流协作更加紧密,对台融合取得显著成果,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额年均增长5%。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的身心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社会更加文明有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深呼吸”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实现县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城乡更美更怡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县城创建成功,县域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1.2%以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森林康养蓬勃发展,我县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森林康养目的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效应更加明显,绿色发展示范效应显现。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力争到2025年,预计全县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城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教育医疗品质更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依法治县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城镇社区治理能力不断加强,乡村治理试点成效明显,基层基础更加稳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安全发展机制体制不断完善,县域更加平安和谐。

  表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实际

2025年

目标

年均

增长

[累计]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65.31

230

7

预期性

2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元/人

     

预期性

3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38.2

40

0.36

预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8

63

 

预期性

创新驱动

5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1.3

1.5

 

预期性

6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数拥有量

 

2.25以上

 

预期性

7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性

民生福祉

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488

23000

8

预期性

9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7

完成市里下达指标

预期性

10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4

14

 

约束性

11

每千人扣拥有职业(助理)医师数

1.74

1.8以上

 

预期性

12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96

96以上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预期性

14

人均预期寿命

     

预期性

绿色发展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

%

 

完成市里下达指标

约束性

1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市里下达指标

约束性

17

县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9.5

完成市里下达指标

约束性

18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97.7

完成市里下达指标

约束性

19

森林覆盖率

%

81.17

81.2以上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7.6

完成市里下达指标

约束性

21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标

准煤

     

约束性

  注:指标暂时套用省市“十四五”指标表并微调,还需进一步跟踪衔接。

  第二章 打造现代产业建设繁荣富足将乐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群化和融合化发展,努力壮大提升县域产业发展水平。持续重点打造闽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做优现代农林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振兴,筑牢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建设繁荣富足将乐。

  第一节 打造闽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

  主动跟进“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基地、打造百亿产业链条为重点,着力优服务促发展,推动制造业形成“一月多星”高质量发展格局。

  一、做大做强新兴工业

  着力推动轻合金、新材料、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新兴工业延链壮链。

  ——做强做优轻合金产业链。轻合金产业围绕5G通信设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智能输配电、军工和智能装备六大领域,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综合技术水平最优、产业链配套齐全的轻合金半固态产业。重点推进半固态先进制造和铝产业基地建设。半固态先进制造基地方面,鼓励金瑞高科、瑞奥麦特、瑞沃康普等骨干企业,加强企业技术装备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引进模具制造、铝合金产品加工等上下游产业,依托半固态所、轻合金产业技术山海协作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平台,持续深化与机械科学研究总医院、瑞典延雪平大学、厦门钨业等合作,推动半固态技术向高端领域迈进。铝产业基地方面,以中科、煌源、创世纪铝业为龙头,推进铝熔炼再利用,加快建成年产百万吨再生铝材料产业基地。到2025年,轻合金产业链进入国内先进行列,部分核心关键技术国内领先,产业链总产值超百亿元。

  ——壮大延伸新型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以硅为基础的新材料产业和以量子点微晶粉为基础的新材料产业。硅基新材料产业依托三晶靶材、龙威特电子等企业为龙头,持续深化中山大学、福州大学、上海交大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加快盘活泰达铝硅合金,加强高纯硅、单晶硅、半导体、半导体晶体等产品研发运用,致力打造国家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量子点微晶粉新材料产业依托源鼎新材料、量子点研究院(将乐分院)等企业、产学研平台,加强与福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致力研发生产显示、照明等光电终端产品,并加大引进量子点照明、量子点膜片、量子点防伪标签、可穿戴等上下游企业,促进量子点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

  ——培育发展新型建材产业链。扶持壮大硕尔邦装配式建筑企业,努力将其培育成装配式建筑核心企业和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核心生产加工企业。以金牛、硕尔邦为龙头,带动县内水玲龙等一级建筑企业和炭都科技、万峰、东南新材料、金辉、瑞隆、瑞旺等上游建材企业的发展,打造具有我县特色的高科技、生态建筑系列产品,形成优势互补、集链成群的发展格局,推动县域建筑行业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绿色发展道路。力争到2025年产值达到百亿元以上,年产能达到100万平方米,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5%以上,培育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拓展升级精细化工产业链。以旭牧联、科信赢力等企业为发展重点,加强与行业知名企业对接,延伸拓展产业链。引导鸿燕化工加强管理,提升技术水平,深度开发醋酸纤维素酯系列产品,加强与领军企业战略合作,延伸拓展产业链,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加快久策特种气体、南宾树脂、南德新材料、永佳福建材、金盈荧光增白剂等项目建设进度,筹划建设可降解塑料及制氢产业园,积极引进环保胶下游产业项目,扩展精细化工生产领域和产品种类,规划实施酵素微生物研究所益生菌酵素产业园项目。力争到2025年,打造形成百亿级精细化工产业链。

  二、转型升级传统工业

  通过加强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的高端化改造、结构调整及相关流程、产品、模式创新,塑造传统产业新优势,打造传统产业可持续竞争力,推动将乐县现有的竹木加工、纺织鞋业、水泥、电子等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活力,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

  ——创新发展竹木加工产业链。立足丰富的竹木资源,发挥“中国毛竹之乡”品牌优势,做大做强竹木加工产业。以缘福木质素与福州大学产学研合作为契机,积极发展纤维素的综合利用与半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项目,实现竹木生物质资源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三素高效分离,带动竹化工全产业链发展。坚持“资源向产业集中”,积极推行以竹代木,扶持炭都科技、华田木业、新佳丰木业、福林木业、华盛竹业等企业多元化发展,推进竹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形成“竹家具—竹制建材—竹工艺品—竹纤维—竹化学利用—竹食品”等产业链。扶持盛斌木业等企业发展,推动绿色生物质油及衍生产品等下游及关联企业落地建设,拉长林产化工产业链,打造竹木深加工及林产循环利用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形成以竹木制品加工和竹林化工为特色的百亿级竹木加工产业链。

  ——延伸拓展轻工产业链。加快将乐县轻工产业园规划建设。延伸鞋纺产业链,以祥源纺织、远立鞋材为龙头,持续坚持走差别化、功能化和细分领域道路,重点发展产业用纺织品、高新技术纤维,延伸、拓展、补齐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显著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性能指标、经济价值,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到2025年鞋纺产业链实现产值20亿元。

  ——绿色化提升矿产加工业。支持金牛水泥开展高性能混凝土、海洋工程水泥、新型环保砖等特种建材制品的研发生产,全面推广高效节能减排水泥生产工艺技术,鼓励金牛水泥加大超低排放、灰废尾气处理等项目技改投入。推进丰源再生资源利用项目进展,加大对矿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及尾矿综合利用,有效推动矿产再生资源的延伸。大力推进中科金属铜铝废料和碎屑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以煌源与中科为龙头,加快实施铜铝城市矿山产业园项目。依托丰源再生利用公司为龙头,整合和拓展将乐矿产加工产业,建成矿产品加工及新生固废和存量固废循环利用产业园。

  ——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链。规划实施3D打印智能制造绿色产业园项目。以慧思通为龙头,结合我县地域资源和产业特色,打造创新能力突出、介于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以“3D打印+”为核心的供应链+产业链。推动3D打印智能制造在航空、航天、汽车、医疗、康复、文化、教育、军工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从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资本运作、市场营销到品牌塑造的多元化、深层次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输配电设备及零部件、锂电池箱包等装备制造产业。

  ——智能化升级电子产业。推进长兴电子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线朝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电子元器件产品技术含量、性能指标、经济价值等得到显著提升。

  专栏1:着力打造闽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项目

“一月多星”,一月是指轻合金产业链,多星是指新材料产业链、新型建材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竹木加工产业链、纺织鞋材产业链、矿产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产业等。

新兴工业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将乐轻合金成形先进制造产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高纯硅、单晶硅等信息材料产业园,将乐量子点产业园,酵素微生物研究所益生菌酵素产业园,可降解塑料及制氢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3D打印智能制造绿色产业园项目,中金铝产业发展基地等。

传统工业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将乐县竹材料深加工及循环利用产业园,铜铝城市矿山产业园,矿产品加工及新生固废和存量固废循环利用产业园,轻工产业园;实施中科金属铜铝废料和碎屑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输配电设备及零部件生产等项目。

  三、创建一流经济开发区

  对标省级工业园区标准化创建要求,在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投入产出、园区配套、管理服务、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集约发展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服务项目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大平台”。

  ——打造高规格工业集聚发展平台。积极争创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争取纳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重点园区(工程)支持范围,不断提升园区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明确开发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在创新主体、研发投入、人才引进、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承载平台。与高等院校、重点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产学研联动引智引才、创新创业,集聚科技型企业、风投创投机构等创新资源要素。突出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绿色示范园区,积极开展循环化绿色改造,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我县循环经济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实施经济开发区扩区工程,加快推进轻合金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全力开展园区五期征地工作,盘活处置闲置土地,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加快扩建园区“十通一平”建设,实施园内道路绿化、铺设路灯、水、电管网、办公用房等配套工程,完善开发区各园区间与福银高速公路连接路网,构建更加快捷的运输网络。完善园区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完善开发区的居住、商业等配套设施建设。

  ——提升经济开发区服务水平。围绕“六稳”“六保”,持续开展“访企业、解难题、促六稳”专项行动,加强企业服务队伍建设,发挥好园区网格化管理作用,及时为企业排忧纾困,真正让企业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对接企业需求,精准实施“一企一策”,打通“服务链”“政策链”,规划建设开发区工业物联网智慧园区建设项目,提升园区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服务水平,全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2:经济开发区重点项目

建设智慧园区:规划建设将乐经济开发区工业物联网智慧园区,工业物联网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平台。

开发扩区、完善园区设施:规划实施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五期),建设经济开发区商服区公租房、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三期工程、经济开发区社会化服务中心大楼等。

  第二节 提升做优现代生态农业

  打造乡村振兴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五个十”工程,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解决基本农田抛荒问题,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5万亩左右,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8万吨以上。推进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工程,加强全县14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实施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项目。

  二、做强优势特色农业

  按照工业化、精品化、品牌化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农林产业。重点发展食用菌、果蔬、生态禽业、制种、烟叶、林竹、花卉苗木等七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林下经济等产业。着力建设一批生产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食用菌产业。以将乐茂兴、禾生原、田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龙头,重点推进高唐镇、古镛镇、黄潭镇祖教区域特色食用菌产业园创建,同时推进万全、南口等乡镇的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加快食用菌示范县建设。到2025年,全县建成1.3亿袋以上食用菌基地,形成年产值3.6亿元的食用菌产业链。

  ——果蔬产业。以古镛、水南、万安、光明、漠源等乡镇集中连片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冷链储运系统、集中育苗、智能化管理等设施现代技术,推进规模蔬菜标准化、设施化和生态建设,提升蔬菜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芙蓉李、百香果、脐橙等特色水果产业园,重点建设万亩芙蓉李种植园、万亩清语橙产业园、推进特色水果深加工,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生产。2025年果蔬产业产量9.3万吨以上,产值4.7亿元。

  ——生态畜禽业。依托温氏集团,大力发展设施标准养鸭大棚,建设养鸭大棚1400座。坚持标准化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以温氏养禽为龙头,大力发展特色畜禽产业,加快构建“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完善养殖废弃物回收机制。建立一批标准化肉鸭养殖基地,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达20亿元,肉鸭出栏达4300万羽,初步建成国家级现代畜禽产业园。

  ——现代种业。深入实施种业创新工程,整合提升扩大我县现有农林种质资源圃、种业基地,重点发展以金森为龙头的林木种苗、以福瑞华安为龙头的水稻制种、以温氏为龙头的禽类种蛋孵化产业,创建国家种质资源库,建设在全国或南方区域有影响力的种质资源基地。全面推进“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集农作物育种研发中心、种业仓储交易中心、现代种业智能服务中心的种子科技产业园,带动全县形成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年产优质水稻种子250万公斤以上,形成产值3亿元现代种业科技产业园。

  ——烟叶产业。加快烟田土地流转,推动烟草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烟田基础设施全覆盖。大力推广适用的烟草农业机械,提高烟用机械作业率,促进烟叶生产减工增效,提高烟叶种植效益,2025年烟叶产值达1.1亿元。

  ——林竹产业。大力推进“以竹代木”、竹林碳汇、竹精深加工、出口木竹产品增产升级,重点推进省级竹业开发示范县项目和高唐生态产业园项目建设,促进竹产业重点发展区初具规模,竹林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到2025年,木竹精深加工规模以上企业50家以上,林竹业产值达百亿元。

  ——花卉苗木。扶持花卉苗木规模企业生产经营,引导企业扩大种植规模、品种经营多样化,推进金森公司杂交鹅掌楸、泰一公司香茶花、乡种园艺公司山樱花基地等特色品牌建设及国有林场杉木、梅花、紫薇、枫香良种基地建设,支持打造全县特有的花卉苗木品牌。到2025年,全县花卉苗木面积达5000亩以上,到2025年年产各类花卉苗木1500万株,并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林下经济。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思路,推进特色林下经济种植开发与创建示范乡镇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种养基地建设,重点推广黄精、七叶一枝花等中草药林下种植。重点推进发展林竹下经济种植高档食用菌、食用花卉、中药材、山野菜等1万亩基地建设。发展围绕林下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25年,林下经济产值达6亿元以上。

  三、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扶持培育一批省、市、县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场,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农机合作社、植保统防统治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服务。到2025年,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培育创建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家(次),培育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家(次)。

  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塑造将乐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与美誉,打响“深呼吸+绿色农业”品牌,建立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机制,培育具有将乐特色的“深呼吸+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农产品品牌强县。强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创建管理工作,不断扩大“三品一标”产地、产品建设比例和规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整合推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力争到2025年认证并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数量达30个。

  五、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围绕我县重点发展的农产品,加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开发或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规划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加强农业大数据开发,加快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应用,推广一批节本增效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熟化一批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完善监管、检验检测和监督执法体系,建全完善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台和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全面提升农产品综合检测能力。

  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源头监管,推动生产者主体责任落实,推动县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项目落地,对特色农产品实行产地准出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防治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坚持绿色、生态、循环、标准化生产模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认证监管和补贴奖励机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等获证产品占当地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量或面积的比重达到40%;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等技术,保障耕地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落地。建立病死畜禽及不合格农产品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标准化建设,通过农业标准化引领带动农业提质增效,重点抓好万安镇的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农田基础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生态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开展蔬菜水果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推进一产接二连三,发展田园综合体。

  专栏3:现代生态农业重点项目

现代农业“五个十”工:1.培育1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重点建设10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3.落实10个蔬果初加工基地和产后商品化处理中心建设;4.创建1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5.打造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

农业万亩工程:标准化芙蓉李种植基地4万亩,标准化脐橙种植基地2万亩,竹荪基地1万亩,大球盖菇基地1万亩,2万亩生态农产品(野生红菇、梨菇、牛肝菌、赤松茸等珍稀食用菌1万亩;高档食用菌、食用花卉、中药材、山野菜等1万亩),绿景农生态优质大米种植基地3万亩。

特色农业项目:规范实施万亩生态农业产业、生态芙蓉李、脐橙、食用菌、绿景农生态大米三产融合建设项目,促进温室水禽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建设种子科技产业园、南方特色种子优势资源、南方农林优质种源基地、金溪河流域生态农业基地、林产品加工产业园,助推杂交鹅掌楸等珍稀树种选种繁育、竹产业融合发展、花卉产业发展,积极创建特色林下经济种植开发与创建示范乡镇、林业助推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第三节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振兴

  制定振兴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旅游业向品牌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社会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品质化、精细化发展,更好支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

  一、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进一步巩固并提升“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中国天然氧吧”和“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创建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

  ——打造重要旅游目的地。着力创建“深呼吸”为特色品牌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构建以“观光游”“康养游”“文化游”三大板块的旅游产品服务。以玉华洞景区为龙头,以金溪河为轴,将沿线的旅游景点、人文景观、滨水公园串珠成线,立足将乐原始风貌和自然生态,打造优质观光旅游产品提升优化服务水平。同时依托玉华洞等丰富资源,开发自然教育研学旅游产品。提升将乐常青AAA级旅游区、将乐蛟湖AAA级旅游区品牌建设。以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为契机,重点建设龙栖山、鹭鸣湾、玉华洞和常上湖四大康养基地,依托全县旅游资源,打造健康运动康养系列、休闲度假康养系列、中医养生康养系列三大类康养旅游产品和服务,力争成为全国康养样板基地。依托将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角度、多方位挖掘开发闽越文化、农耕文化、客家文化、杨时文化、红色文化及以证觉古寺为典型的宗教文化、以良地古村为样板的传统村落文化,重点建设文博小镇,打造古县文化标本,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通过对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升改造和整合设计,让将乐成为一个能让游客乐、静、学、养的旅游目的地。

  ——提升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深入实施将乐玉华洞创AAAAA级旅游景区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将乐县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旅游道路、旅游厕所、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直通车、特色街区、停车场、露营地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健全完善旅游服务要素,引进专业化的旅游服务组织和机构,提升将乐旅游运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力培育智慧旅游产业,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游客信息服务体系、智慧旅游管理体系及智慧旅游营销体系。积极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借助会展、旅行社、对外合作交流、知名媒体、研学教育等平台渠道,全方位、多角度深化营销,最大限度拓展旅游市场。积极发展富有特色的吃、住、购、邮等旅游配套服务产业,持续提升将乐伴手礼的品质和内涵,开发出航空体验、空中游览、水上冲关等更多精美的特色产品,确保游客引得来、吃得好、住得舒服、购得愉快、玩得开心,最大限度的发挥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加强旅游对外合作。加强旅游对外合作,积极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友好城市,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塑造,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景区的协作,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和产品,主动嵌入“全福游”旅游体系。充分利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契机,加强与区内地区的旅游合作,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整合、旅游产业管理、旅游市场开拓等方面相互借鉴促进,全方位提升我县旅游业发展水平。发挥旅游龙头企业和专业机构的优势,深化与省旅游发展集团公司合作,进一步提升玉华洞景区、文博小镇、常青旅游景区品质,带动全县旅游业发展。深化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制定我县全域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森林疗养师、森林引导师等旅游方面专业人才。加强与三明学院等高校合作,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为我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二、振兴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重点聚焦提升数字经济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发展水平,有力支撑我县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先进制造服务集聚区。依托积善工业园、北郊工业园,围绕轻合金产业群、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的短板和问题,打造将乐生产性服务集聚区。重点加强发展配套的科技服务水平,促进轻合金、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相关技术工艺的研究、开发、转化和应用,依托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山海协作创新中心等平台,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壮大自身的科技力量,积极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支持建立营销和销售服务体系,积极将本地特色制造业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嵌入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链体系。支持建立和培育高效的中介服务组织,对接发达城市的高端服务资源和服务项目,保障我县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认证、咨询、人力、销售、设计、供应链管理等服务的需求。积极引进信息服务企业,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支持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跨界联合,鼓励中小企业使用工业云服务。

  ——创新发展普惠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本地产业发展的力度。支持鼓励县域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主体,引进全国性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做大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防控金融风险。积极发展新型金融业态,推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创新,积极发展金融仓储、融资租赁,创新发展保险服务,加大对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等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广“福林贷”“福田贷”等“福”系列及“快农贷”“振兴贷”等信贷产品,完善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推动数字化普惠性金融发展,探索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库等数字技术促进普惠性金融业发展,构建全县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融合社会信用、风险防控、存贷款融资服务等体系。加强与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数字金融平台合作。

  ——提升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加快构建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依托我县物流园及积善工业园区生产基地、重点项目、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采取“引进来”“留得住”“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加强政策引导扶持,营造优质的发展环境,培育物流龙头企业,鼓励物流运输加快发展,开展物流领域合作,打造区域性物流节点。推进物流(配送)中心和农村物流站点建设,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发展冷链物流,规划建设现代仓储物流项目。扶持我县物流园对现有的物流配送和货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全县物流信息网络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物流信息网络互通共享,支持互联网应用的“线上+线下”平台型物流信息技术化平台建设。完善道路运输车辆动态安全运行监管,以信息化监控各类风险预警服务,实现对车辆动态运行情况的精准把握。支持提升物流装备水平,推动运输装备更新改造,促进货运车辆向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

  三、提升做强生活服务业

  顺应生活方式转变和消费升级趋势,引导居民服务规范发展,改善服务体验,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和消费满意度。

  ——促进现代商贸转型升级。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平等竞争,构建差异化、特色化、便利化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支持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水南商贸综合体建设,改造提升城区商贸区、传统街道、乡镇农贸市场,打造集购物、旅游、餐饮、休闲、文创于一体的特色街区。开展零售业提质增效行动,推进传统商贸和实体商业转变经营模式、创新组织形式、增强体验式服务能力。支持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和农村延伸。促进电子商务规范发展,积极发展农村电商。鼓励社区商业业态创新,拓展便民增值服务。引导流通企业加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绿色流通和消费。

  ——加快发展文化教育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教育,积极发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发展。鼓励发展幼儿、托育、义务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校外教育,创新发展技能培训、兴趣培训、校外实践。支持引进知名教育品牌,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鼓励发展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重点筹划建设将乐县“一带一路”汉学国际传播交流中心。

  ——规范保障发展房地产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优化住房供需结构,强化住房居住属性,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促进房地产评估和经纪、土地评估和登记代理机构专业化发展,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鼓励有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向综合服务商转型。提升物业服务水平。新建公租房550套,实施城区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基础设施配套改造项目。

  ——大力支持发展家政服务。加快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惠及城乡的家政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家政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支持中小家政服务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加强服务规范化和职业化建设,加大对家政服务人员培训的支持力度,制定推广雇主和家政服务人员行为规范,促进权益保护机制创新和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专栏4:现代服务业发展振兴项目

旅游业重点项目观光游方面,规划实施玉华洞创AAAAA景区,光明际下、大源肖坊、万全良地等创AAA景区等项目;文化游方面,主要规划实施文博小镇、杨时文化园区、大源乡肖坊传统村落及宝台山万亩杜鹃花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黄潭镇西湖村五七知青苑、余坊乡瓜溪村知青楼修缮保护等项目建设;康养游方面规划实施将乐“两山”学堂,回头山月半蝉鸣、鹭鸣湾、龙栖山康养基地,极限运动中心,海峡两岸高端健检中心等项目。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主要规划实施将乐现代仓储物流项目、现代产业服务中心等项目。

现代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项目:主要规划实施将乐县“一带一路”汉学国际传播交流中心,新建保障房、水南商贸综合体项目、南口集镇农贸市场建设、光明集镇农贸市场,改造城区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基础设施。

  第四节 推进“数字将乐”建设

  充分传导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平台效应,积极融入数字福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推进产业数字化应用,建设数字化社会,提升“数字将乐”建设水平。

  一、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交通、能源、城市、金融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提高建设质量、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动投资建设全县统一的政务云平台,鼓励社会组织和相关机构建设行业性数据资源平台。围绕5G规划编制、基站建设、应用推广等重点工作,加快5G网络布局,率先实现城区乡镇和景区、经济开发区的覆盖。

  二、着力发展数字经济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优质企业,推动种子企业快速成长,支持中坚环保的智慧环境管理平台系统对外开拓发展。深化场景招商、数据招商,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落户我县。积极推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在轻合金、新材料、精细化工、林木加工、装备制造、鞋服生产等重点领域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工”;加快农林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农业生产基地、数字农业示范工程,推动农业机械设备、生产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农林业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完善农业农村领域统计监测、预警防控、质量安全、综合服务等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农业大数据开放共享;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培育网络体验、智能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线下线上结合的跨界业务融合模式,开展餐饮、零售、家政等智慧服务新场景,推动数字商业街区打造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

  三、加快推进智慧社会建设

  提升县域公众服务平台,深入推进“数字政务”,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创建。推进智慧教育建设,鼓励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未来学校等新模式,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智慧教育学校创建活动,推动学校对接线上线下,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精准化、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对接省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中心。完善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健全各类人口和健康相关数据库,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共享应用和业务协同,发展个性化医疗,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开展高质高效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创新“互联网+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打造一批智慧微型养老院和智慧养老社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综合受理平台,推动网格化社会综合治理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区治理精细化、便利化、高效化。推进数字文化建设,依托我县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创意化、可视化的数字文化产品。

  专栏5:“数字将乐”重点项目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将乐县5G基站、工业物联网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平台、农机化数字作业平台、林长综合管理系统,实施智慧农业、智慧将乐(二期)、智慧人社、智慧水利、智慧教育、智慧健康将乐等项目。

  第三章 加快绿色崛起建设清新秀美将乐

  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重要嘱托,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制度上突出绿色创新,考核上突出绿色导向,空间上突出绿色布局,产业上突出绿色转型,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工作,积极争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试点等,建设清新秀美将乐。

  第一节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制定促进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

  一、推进绿色金融改革

  以三明市被确定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积极落实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工作方案,大力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加大对绿色产业、绿色园区、绿色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发行绿色债券,大力支持福建金森通过股权交易、股权激励和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再融资。着力推动碳排放、排污权交易改革,为试验区环境权利交易改革提供将乐方案。引导保险资金通过股权、债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投资绿色产业、绿色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保险机构创新开发针对环境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我县更多的产业、企业开展绿色转型,进行绿色资格认定,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

  二、着力发展生态经济

  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化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探索形成以赎买为基础,改造提升、合作经营、租赁、置换为补充的多样化赎买改革模式。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探索符合绿色产业特性的特色信贷模式和金融产品,深入推进林业普惠性金融创新,开展生态公益林收益权质押、森林碳汇收益权抵押和林业收储贷款试点,增加林业中长期贷款投放,促进绿色资源加快转变为绿色银行。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完善“福林贷”“快农贷”等普惠性金融产品,推行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和合作社担保基金,构建绿色金融全方位服务体系。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盘活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精致观光农业、林下经济等产业,铸造乡村生态产业链。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着力构建产业循环系统,建设农业生态系统,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推进农业垃圾循环利用,加快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工业生态系统,加快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依托金牛水泥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通海“镍合金回转烘干+矿化炉”生产线、煌源金属再生铝项目、中科金属再生铜项目、万峰节能加气砖项目等,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着力构建城乡生态系统,鼓励引进新型环保建材,支持新型环保建筑方式,开展建筑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规范提升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水平,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支持城乡垃圾回收项目,大力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循环经济专项基金,完善推进循环经济体制机制,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园区、循环经济社区、循环经济企业、循环经济基地等示范点建设,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循环经济发展经验。

  四、推动生态文化建设

  推动绿色居住、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引导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反对奢侈浪费,引导购买环保低碳产品,鼓励建造节能省地型建筑,治理过度包装。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进学校、进课堂,深入开展生态科普、节粮节水节电等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生态文明知识和实践体验有机融合,让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管理,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和公开渠道,强化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公众参与,完善相关方利益表达和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引导社会环保团体参与环境保护。

  专栏6: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生态经济重点项目:规划实施将乐县重点区位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特色林下经济种植开发,建设国家储备林、林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南方集体林区(福建三明)现代林业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开展深化村企林业合作振兴乡村示范工程项目,创建特色林下经济种植开发示范乡镇。

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实施将乐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丰源资源再生利用科技公司、铜铝城市矿山产业园、矿产品加工及新生固废和存量固废循环利用产业园、竹材料深加工及循环利用产业园,推进中科金属铜铝废料和碎屑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处置和资源化再利用、尾矿库尾砂回收综合利用。

  第二节 打造森林康养示范县

  紧抓康养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依托我县优良的森林康养资源优势和“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品牌优势,全力加快森林康养重点项目建设,争创森林康养发展先发优势。力争到2025年培育3家以上龙头企业和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使我县成为福建乃至全国最受欢迎的森林康养目的地,康养产业成为支撑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百亿级主导产业。

  一、开发特色主题康养服务

  立足现有资源和项目,重点围绕龙栖山、鹭鸣湾、玉华洞、常上湖四大主导森林康养板块,以“森林+”为主线,着重打造以“森林+养生”“森林+运动”“森林+疗养”为特色主题的康养服务项目。依托森林公园、龙栖山、文博小镇等,建设以“森林+养生”为主题的瑜伽、太极、文创、禅修等静态森林康养项目;依托九仙山、回头山、百里金溪、岩仔洞遗址等,建设以“森林+运动”为主题的山地越野、户外露营、皮划艇、龙舟竞技、夏令营、研学、科考探险等运动森林康养项目;依托健检中心、总医院、玉华洞等,建设以“森林+疗养”为主题的森林康养基地,针对慢性病等患病人群、亚健康人群、健康人群,分别设计医养、疗养、学术休假等产品或服务。

  二、完善森林康养产业链

  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整合医疗卫生、养老、体育、旅游、文化等相关政策,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和路径障碍。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以龙栖山、鹭鸣湾、玉华洞、常上湖四大康养板块为重点,加快康养基地的交通、通讯、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依托我县丰富的林下经济,培育发展森林食疗、森林药疗等配套服务,加强森林食品精深加工技术和保健养生功能研究,鼓励支持森林康养食品、饮品、纪念品等产品开发与认证,打造森林康养全产业链,增长森林生态产品附加值。加快森林康养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与北林大、三明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积极引进和培养森林疗养师、康复护理、健康体检等方面的人才,保障森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提升产业运营能力水平

  强化龙头带动,大力支持省旅游集团、汉学研究院加快康养项目建设,引进有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经验的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强化精品意识,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准确定位,注重客户体验,开发符合目标群体需求的高品质康养服务。强化市场推介,实施康养品牌战略,丰富市场推广方式,邀请行业专家把脉问诊,举办康养产业论坛,申办森林康养节,不断扩大我县康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强化科技应用,充分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VR等技术提升行业的运营的效率,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

  专栏7:打造森林康养示范县

森林康养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将乐全域森林康养基地、天阶山森林康养基地、湖管森林康养探险营地、龙栖山森林康养小镇基地、常口“两山理论”实践基地、民宿民居康养基地、鹭鸣湾(梅花谷)森林康养基地。

森林康养产业链重点项目:规划实施玉华洞AAAAA级景区提升工程,建设极限运动中心、水上运动综合体、白莲镇森林康养、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健身培训中心、海峡两岸高端健检中心。

  第三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深化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进一步巩固我县生态优势,建设“天蓝、山绿、水清、地净”美丽将乐。

  一、强化污染源头管控

  坚持绿色发展,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工作,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新(扩、改)建工业项目能耗、产排污指标均应达到或优于国内先进水平,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以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为目标,将污染物排放种类、浓度、总量、排放去向等纳入许可证管理范围,企业按排污许可证规定生产、排污,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制度。落实碳强度下降目标责任制,综合运用调整经济结构、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和增加森林碳汇等手段,降低碳排放强度。

  二、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紧紧围绕“水净、河清、天蓝、地绿、怡居”五大生态环保重点工程,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生态基础设施,统筹建设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环境改善等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与保护体系,加强城乡污水管控,实施一批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保障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强化流域统筹疏堵,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大力推广新能源应用,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综合治理减排。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确保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大力推进矿山植被恢复和“青山挂白”整治、复绿及景观修复工作。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强县城、中心镇森林保护与修复,提升县域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设景观优美城镇。加强对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建设,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和重点区位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工程建设,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推进森林扩面提质,加强水源涵养林和湿地等生态隔离带建设,建立生物多样性综合管理体系。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流域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精心打造中高版“绿盈乡村”。

  专栏8:改善环境质量重点项目

管控污染源头项目:规划实施城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治理生态环境项目:规划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及配套管网、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三期工程、华鸿污水预处理工程、升级完善农村污水、餐厨垃圾处理设施,改扩建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建筑垃圾消纳场,开展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城乡垃圾分类处理。

修复生态环境项目:修复与保护重点区位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提升将乐县森林质量和动植物保护能力,建设国家储备林和县道生态示范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废弃、关闭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等。

  第四节 健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导向清晰、激励有效、多元参与、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

  一、加强生态环境监管

  开展常态化环保督察巡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提高生态违法成本,健全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强化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披露。健全“过程严管”体制机制,继续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建立健全“林长制”体系,落实能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消耗和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探索和推行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形成系统完整、权责清晰、监管有效的管理格局。加强信息化等手段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环境执法、环评管理、信息公开等平台,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效能。加快构建覆盖全方位的生态监管制度体系。

  二、深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完整的自然资源资产调查、评估和核算制度,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探索建立统一行使、分级代理、权责对等、全民共享的所有权代理机制。健全“责任追究”体制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编制县乡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的整合归并优化,探索制定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

  三、健全绿色发展促进机制

  健全生态司法保护机制,完善生态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机制,开拓推进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探索环境司法与生态审计、保险制度、绿色金融等领域的融合街接,构建共建共治的生态保护执法体系。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排污许可,逐步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制度和交易、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落实配套政策措施,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行业。探索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饮用水源地、湿地、耕地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尝试争取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与下游地区建立协商平台和机制,创新生态补偿方式。

  专栏9:健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生态文明治理重点项目:规划实施将乐县林长制体系及智能林长综合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提升改造安仁、余坊、大源、万安、高唐、黄潭、万全、白莲、城关等9个林业站办公场所,提高基层林业站服务能力。

  第四章 协调城乡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将乐

  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协调城乡发展,加快“小县大城关”建设,做大做美城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宜居宜业将乐。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严格管控耕地和生态红线,建立县域城镇化体系,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实施国土空间优化和资源集约化综合利用,逐步形成“一核四片”“两带三区六节点”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一、规划建设“一核四片”县城区

  根据县城建设基础、资源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规划“一核四片”的县城建设方向。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核”,加快实施将乐县城的北连南扩、产城联动,统筹推进城关、水南和工业园区三个片区发展,强化县城在县域范围内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使其成为带动将乐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引擎与核心。规划建设县城“四个片区”,将县城区域分为四个发展侧重点不同的片区,分别为城市核心片,新型工业发展片,城郊生态开发引领片,未来城市扩展片。城市核心片:城关和水南所在的城市核心片以居住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主,通过改造与保护相结合的手段,保护好将乐历史建筑,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区集聚,重点建设商业金融、旅游服务、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新兴工业发展片:以将乐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区域,以发展工业为主、商业配套服务为辅,配套教育、文化娱乐、金融服务网点、商业项目,打造绿色生态工业园,重点建设轻合金、新材料、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产业链,带动将乐经济的发展。城郊生态开发引领片:以县城东南方向为主要区域,重点建设为环境宜人的深呼吸小镇,发展以城郊生态休闲旅游为主的服务业。未来城市扩展片:未来城市扩展片地处县城西北部,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作为未来城市发展扩张的后备地带。

  二、构建“两带三区六节点”全域发展格局

  根据我县县域的河流、交通、资源和产业分布,逐步构建“两带三区六节点”全域发展格局。

  ——“两带”由“金溪河沿岸生态经济带”和“城乡发展联动带”组成。金溪河沿岸生态经济带以金溪河的生态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为核心,重点进行河流生态保护,并适度开发旅游资源,河流沿岸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城乡发展联动带即S304省道沿线的城镇化发展区域,主要依靠其交通便捷的优势和良好的城镇基础,进行小城镇建设,起到辐射周边的带动作用。

  ——“三区”由北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区、中部城乡协同生态发展区、南部龙栖山森林康养示范区组成。北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区是将乐县域内第一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重点发展生态养禽、优质水稻、绿色果蔬等农业相关产业。中部城乡协同生态发展区处于县城周边,以保护生态资源为主,适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重点推进玉华洞创5A级景区、常青旅游区建设,重点发展金溪河沿岸特色生态果园种植。南部龙栖山森林康养示范区以龙栖山为核心,开展森林康养,建设特色森林康养小镇,带动周边乡镇经济的发展。

  ——“六节点”由万安镇、高唐镇、南口镇、漠源乡、黄潭镇、白莲镇六个特色乡镇发展组成。推动万安镇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节点,高唐镇为新型工业发展节点,南口镇为城郊生态旅游发展节点,漠源乡为城郊生态旅游发展节点,黄潭镇为金溪河生态经济开发节点,白莲镇为龙栖山生态经济开发节点。

  三、大力推进“三生”空间优化

  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布局,进行人口、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结构优化。在生产空间上,将农业向县域北部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区进行集聚,将该发展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重点发展绿色果蔬种植、食用菌栽培和花卉、苗木培育等;将工业和服务业向将乐县城和工业园区集聚。在生活空间上,以城镇化为导向,将农村人口逐步向县城和集镇转移,实现经济集约发展。在生态空间上,重点打造金溪河沿岸风光带,优化生态重点区域人口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吸引辖区内居民向集镇集中,为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生态建设和整治留足空间。

  专栏10:构建全域发展格局

金溪河沿岸风光带:从“亲水、护水、治水、管水”四个方面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维护河流健康生命。通过挖掘和传承“亲山水、护山水”的好传统,着力在金溪两岸建设发展中积极融入亲水理念,营造浓郁的亲水氛围;逐步推进“金溪百里画廊”建设。

  第二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县城为契机,做大做美县城区,提升县城区的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一、建设山清水秀景美绿城

  稳步实施大城关战略,做大城区,推进南部新区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加快新区内商贸金融、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关、水南老旧小区改造。按照国家级园林县城标准提升改造城区绿地规划设计,提高建成区绿地率,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推进县城“山水城”融合,实施融水工程、融山工程、融城工程。推进城区道路两侧景观改造,建设县道生态示范路。围绕“深呼吸、慢生活、大健康”发展理念,按照“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要求,推进深呼吸健康将乐大公园建设。加快城区绿化亮化彩化建设,提升县城美景,建设高品质中心城区。

  二、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

  加快实施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带动人口聚集战略,将园区规划与县城规划相结合,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空间,促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把城市主干道、给排水管网、电力燃气、公共交通,以及学校、医院等资源向园区延伸覆盖,健全完善工业园区居住、商业等配套设施,多种方式推进园区“社区化”路径,实现县城与园区设施互通、资源共享,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使之成为县城聚人、留人的重要平台。积极推进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促进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

  三、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创新城镇治理方式,完善城镇管理服务机制,让人民群众在城镇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开展城乡社区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新一轮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三年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集社区公共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项目。强化精细化管理,探索推行“街长制”“微城管”,推动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社区、智慧城管等智慧民生建设,促进城市管理网格化、智慧化,加快推进智慧将乐(二期)项目建设。完善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体制,促进业主大会、业委会规范运作,制定住宅小区综合服务清单,推动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进小区,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深化“两违”综合治理,开展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周边等专项拆违行动。

  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发展,构筑将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提高县城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强化县城服务功能,将县城区打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目的地。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重点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进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在城乡间共享,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和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实施“中心城、卫星镇、美丽乡村”三位一体的统筹建设工程,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协调推进的格局。

  专栏11: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建设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将乐县城市道路和桥梁基础设施、深呼吸健康将乐大公园、城乡燃气管道,实施城关老旧小区改造、水南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提升改造城区道路、城区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配套基础设施,新建保障房,开展城区绿化亮化彩化项目、产城融合建设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

  第三节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五个十”工程为抓手,实施项目带动,促进产业集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做优生态养禽、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数字农业、品牌农业,全面推进科技助农、质量兴农,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要求,因地制宜分批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具有乡土气息、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认真落实“两统筹、两统管”措施,推进村落迁并整合,在保护传统文化村落的基础上,鼓励将零星散落的农村居民点向集镇(乡镇所在地)集中。

  ——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开展村庄生态化有机更新和改造提升,打造生态田园环境。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饮水安全短板,推进规模化集中供水,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等“一革命四行动”。深入推进农房整治,建立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机制,基本实现农村村内无违法占地、违法建设及乱搭盖等行为。加快推进高唐、万安农村新型住宅小区集中建设试点,以点带面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乡村风貌提升,推广万安、常口、小王模式,做到“四个统一”,打造样板示范村庄、分类提升村庄风貌、推进存量农房微改造和新建农房风貌塑造,全域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到2025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明显提高、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基本完成,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推动全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创建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扎实推进客家生态文化保护区战略实施,开展乡村旅游休闲集镇、特色村和“绿野乡居”民宿创建,深入挖掘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农事节庆等人文内涵,体现碧水蓝天、田园风光的“深呼吸”之美。突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深呼吸+”美丽乡村精品休闲农业品牌,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文化创意、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美丽乡村建设等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田园综合体,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精心打造金溪流域生态示范带、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充分展示“水美、景美、人文美”的诗画之美。

  ——健全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设计下乡对接机制和出台激励措施,梳理有需求的村庄名单,积极对接规划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逐步建立起下乡对接的长效机制。坚持“建管并重”,探索政府支持与村民自治、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农村环保设施管理体制,将管理主体、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内容制度化、规范化,确保运行维护长效管理。建立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实施城乡污水垃圾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评,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将新建项目的建设运营和已建项目的运营维护捆绑打包推向市场。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通过省级奖补、市县配套、镇村自筹、企业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经费保障机制。

  三、推进乡村治理试点

  按照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及时总结完善乡村治理的经验和方法,打造乡村治理将乐样板。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推行“1+5”党员联户制度,实行党员网格化管理,构建党员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健全村级民主制度,建立推广“一约三会”的治理体系,完善村务决策和监督机制。升级乡村治理方法手段,推行“互联网+乡村治理”,重点推进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造集党务、村务、政务、商务于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体系,推动党务村务网上公开、便民服务网上办理,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站建设,为农村群众提供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积极推进村民自治,促进村务公开规范化、制度化,畅通村务“线上线下”互动通道,扩大以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为“微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探索总结基层“微治理”新模式,实现自治、法治、德治协同作用,推进乡村社会有效治理。

  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深入推进“创十星评十户”活动,使“双创”品牌影响力更加凸显。充分发挥省级“乡风文明示范点”常口村的带动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最美庭院”评选活动,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全力实施“文化小康”工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要建立集科技、文化、政策宣传为一体的农民文化学习园地,推进“庭院文化”。持续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加强乡规民约、祖训家规研究和利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完善广播电影电视覆盖和新闻出版服务网络。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载体建设,扶持农村地方特色文艺队伍发展壮大,建设一批农耕文化产业示范区、特色文化产业乡村和文化产业群。

  五、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要加强边缘人口动态监测,及时将返贫和新发生的贫困人口纳入帮扶范围,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确保脱贫成果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进一步建立健全分类保障、因户施策的精准帮扶体系,采取产业、就业、教育、健康、生态、消费、低保等多种帮扶方式,实现防贫、减贫功能最大化。加快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专栏12: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业发展重点项目:见第31页。

美丽乡村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将乐县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完善金溪河流域生态农业基础,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万全乡等十一个乡镇老旧街区片区。

农村住房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建设、统一风貌管控。

一约三会一约为村规民约,三会为夕阳红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

创十星评十户以勤劳致富奔小康、遵纪守法、计划生育、学文重教、普及科技、爱国贡献、移风易俗、环境卫生、助人为乐、家庭和睦等十项内容列为十个星,以此为标准,在农村开展“评十星级农户”。

  第四节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完善我县城乡交通、能源、水利、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县城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积极推进昌厦高铁项目。规划实施顺昌—将乐—明溪高速公路将乐段建设项目,提升改建县域内国道省道干线,加快完善境内县道、乡道、村道公路网,形成贯穿南北、连通东西,沟通邻县(市、区)、县城、乡镇、经济开发区、主要旅游景区及相互之间的快速便捷干线公路网络和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安全有序的城乡道路客运网络。进一步优化城区干线公交,开发城区支线便捷公交网,推进城区公交向城郊、城乡及景区公交发展,推进公交运行调度智能化管理。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及北客运站建设,谋划推进福银高速积善互通口及连接线项目,构建县城大交通网络。发展通用航空项目,建设完善通用机场等。

  二、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实施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能源深度开发利用双轮驱动。积极推进三明核电项目落地,加快规划建设抽水蓄能、风力发电项目,加快天然气管网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完善全县电网主干网架结构,提高输电能力,加快配电网建设,全力保障用电需求。

  三、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创建将乐县综合治水试验县目标,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提升水利监测与管理能力。全面优化水资源配置,创建城乡供水一体化全新模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开展安全生态水系建设,进一步健全防洪排涝体系,完善城区、工业园区、重点村镇等堤防建设及防洪提升工程,完成一批中小河流治理。改善灌溉系统。实施库区移民振兴规划,促进库区移民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库区社会和谐稳定。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全民守法意识,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有效减轻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强化对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治理,深入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畅通交通动脉、优化交通路网结构,优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改造提升人行道等慢行系统,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停车设施。新建、改建城区公厕。完善市政管网,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厂二期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市政供水管网、污水管网的布局建设和修复改造,升级改造城市排水系统,解决城区内涝问题。加强地下管线,老旧小区电气及二次供水设施建设改造。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13: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县城市道路和桥梁基础设施、将乐县客运北站(含公交总站)、昌厦(福)高铁线路、顺昌—将乐—明溪高速公路、福银高速积善互通口及连接线、积善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白莲镇升平至龙栖山应急通道、X756县道万安至光明公路、X756县道光明至黄潭公路、X761县道余坊至泰宁音山公路,提升改造城区道路和农村公路,提升国道G528线将乐县境内路段、省道S308线将乐县(高速收费站至玉华大道段)公路,建设农村桥梁,重建危桥,改扩建省道S105线(福州亭江-建宁安远)将乐县境内御岭至三溪段、城山线(城关至范厝段)公路、白莲镇大古线、三牛线三段公路、白莲镇白莲机动战备公路。

能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规划实施国网福建将乐县供电有限公司电网建设项目、小王水库抽水蓄能发电项目、万安镇大西坑风电项目、光明镇台上宝台山风电项目、漠源乡雪峰山风电项目、管道燃气天然气、三明(将乐县)核电站项目、电力走廊等项目。

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规划建设闽江防洪工程三明二期将乐段、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安全饮水工程、安全生态水系,综合治理县域山洪沟、中小河流域,组织实施闽西北三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防灾减灾体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幸福金溪(将乐段)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小型水库水源工程,建设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市政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规划实施城市防洪排涝提升工程、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华鸿污水预处理工程建设项目、农村污水治理建设和将乐水域救援训练基地建设等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

  第五章 深化改革创新建设高效活力将乐

  继续深化改革,大力推动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向改革要红利,通过改革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激发将乐发展新活力。创新人才政策,尊重人才、培育人才、吸纳人才、爱护人才,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瓶颈。

  第一节 深化特色领域改革

  继续巩固提升、深化拓展医改、林改等改革成果,通过改革盘活资源要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继续发挥林改标杆示范作用,努力在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市场机制、集体林业规模经营机制、金融支持林业发展机制、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开发利用森林多种功能,实现集体林业增绿、增效、增收。扎实推进全国森林资源经营试点县工作,积极推进全国森林资源经营试点县和“林长制”工作,加快破解森林资源在生产经营、管理保护、流转等瓶颈问题。

  二、深化农村改革

  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将乐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扫尾工作,推进承包地确权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有效形式和有效运行机制,制定出台促进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引导鼓励土地长期稳定流转。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村财收入。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农产品收储和价格形成机制等各项改革。大力推广“福林贷”“福田贷”“科技贷”等农村金融产品。推进“三票”改革,总结推广“林票制”改革经验做法,让林子变“票子”,进一步盘活利用农村土地、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逐步培育形成有稳定需求、增值预期和多方受益的地票、房票市场。整合科学使用未利用地和未被开发使用地,实施土地整治开发为耕地。

  三、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推进“三医联动”,全力抓好健康将乐建设,把健康工作融入所有政策,辐射更广范围;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快推进县域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医联体内部平台信息互联互通。创建医防协同融合工作机制,持续深化卫生健康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服务,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医。

  四、深化国企改革

  抓好第二轮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县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把提高效率、增强活力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推动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城市建设发展集团要迈开市场化运作步伐,加快发展公共事业、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园林绿化业务,当好城市建设主力军。文旅康养集团要整合好玉华洞、龙栖山等资源,强化玉华洞、文博小镇景区带动,加快打造集文化、旅游、康养、体育、研学、酒店管理为一体的康养集团。金森集团要做好资产划拨和整合重组,多渠道整合闲散资产,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夯实发展根基。积善投资公司要整合好金瑞高科、金善资产等资源,打造集工业制造、股权投资、商服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一体的工业产业发展集团。

  五、深化投融资体制等系列改革

  畅通投资项目融资渠道,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吸引将商回归,借助香港将乐联谊会平台,凝聚更多旅港乡亲,充分团结香港乡贤,吸引鼓励港澳乡贤踊跃回乡投资发展,为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争创国家绿色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助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预决算公开,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统筹推进融媒体、公安经费全额保障等领域改革。

  专栏14:深化特色领域改革

商品林赎买:十四五期间规划赎买的商品林总计约10万亩,主要用于改造提升、补植套种。

将乐县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对未利用地、历史形成的未纳入耕地保护范围的园地、残次林地等适宜开发的农用地进行土地整治,共计3000亩。

  第二节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构建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以审批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服务最好、门槛最矮、诚信最优为主要内容的“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为抓手,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努力打造全国优秀的营商环境。

  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重商亲商的良好氛围。坚决落实行政审批“三集中”原则,探索实施信用承诺制、分级分类审批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县级部门审批、核准等事项。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材料、降低审批门槛、压缩审批时间和规范审批行为,大幅压缩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不动产登记、用电报装等办理时间,打造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厚植全社会诚信和契约精神。全面实行行政收费项目清单化管理制度,推行24小时自助服务区和15分钟便民服务圈,推进“数字政府”一体化建设,推动行政审批和服务流程再造,破除行业和部门“数据孤岛”,应用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全面提升“一网通办”水平,推广使用“闽政通”“e三明”APP办事功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到2025年,努力达到80%以上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

  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权责清单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竞争政策框架,建立健全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统筹做好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逐步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培育和弘扬公平竞争文化,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强化市场有效监管,依法依规落实监管责任,寓监管于服务,以公开透明促进公正监管,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探索推进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等模式,提升监管效能,建立健全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三、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建设用地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探索建立统一行使、分级代理、权责对等、全民共享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建立土地征收目录和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健全工业用地多主体多方式供地制度,建立土地储备、出让和预算管理全生命周期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完善企事业单位人才流动机制,畅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动渠道。

  专栏15:优化营商环境

行政审批“三集中”2016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省级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是指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行政许可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和涉及群众、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依申请办理的相关行政权力事项的统称,下同)向一个内设机构相对集中、机构成建制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办理向网上办事大厅集中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三节 推进创新创业创造

  深入实施“科技强县”战略,始终把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R&D)年均增长20%,2025年我县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省级科技小巨人26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升。

  一、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新建省级创新平台5家,鼓励规上企业建设研发、试验、检测、设计等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联动、校企合作、社会协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大力引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在我县建立研发机构。持续推进半固态技术研究所、轻合金技术产业山海协作中心、中山大学实训中试基地、福州大学量子点研究院(将乐分院)、福州大学缘福木质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把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全省的双创特色载体平台,为轻合金等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提升创新创造竞争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按照科技型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强化分类施策和靶向服务,打造一批核心技术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积极扶持小微创业创新企业,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引进培育各类科技创新服务中介机构,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引进对接各类天使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发展各类股权投资,鼓励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主动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构建“科研创新平台-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相互衔接的完整创业创新链条。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二、激发创新活力动力

  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制定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分段补助、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创新券补助、科技成果购买补助、设备折旧等政策宣传落实力度,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实现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推动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配合省市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重点支持实施一批符合产业升级方向,带动作用大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变,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格局。创新科技金融合作机制,扩大“科技贷”范围,推动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抵押贷款试点,支持保险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提供保证保险服务。依托各类产业集聚区,促进创新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各类创新创业要素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

  三、引进培育创新人才

  营造机制活、政策实、服务优的人才发展环境,着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制度藩篱。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凡是能创造社会价值的都是人才”的理念,健全引人用人机制。结合我县重点产业发展,实施本土人才靶向培育计划,持续深化柔性引才机制,让更多外脑外智为将乐服务。加快集聚一批产业高端人才(团队),深入实施名医名师名室专家“传帮带”工程,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本土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依托各类产业创新平台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一批年轻有活力、有知识技术、有闯劲干劲的年轻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实现人才引进新突破。构建立体式的人才培养开发体系,与三明市内大中专院校密切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高级技术工人培训,培育形成一支高素质、有技能、能留住的产业大军,打响我县“金牌工匠”品牌。实施企业家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加强乡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着力优化人才服务,组建人才“零距离”服务队,实施人才服务“温馨工程”,用好城区“人才之家”、园区“人才驿站”平台,实施“一企一策”优化人才政策服务,实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专栏16:推进创新创造创业

创新创业重点项目:规划建设福建旭牧联研究院、轻合金成形先进制造产业园工业设计中心、产品中试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众创空间和电子商务中心、精细化工产业园研发中心、酵素微生物研究所益生菌酵素产业园、轻合金新材料研发中心、面向信息产业的材料产学研联合创新基地等项目。

  第六章 畅通内外循环建设开放自信将乐

  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握发展格局变化的机遇,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的“走出去”,积极扩大内需,更好的“引进来”,平衡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关系,形成良性的经济社会循环系统,建设开放自信将乐。

  第一节 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

  抓紧我省“多区叠加”机遇,主动对接,积极融入,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积极融入“海丝”核心区和福建自贸区建设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紧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功签署重大机遇,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扩大出口信贷投放,适度放宽承保和理赔条件,保障各类对外经贸活动正常开展。积极组织我县企业参与各种大型展览会、交流会等活动,推动一批优势产能、技术和产品“走出去”。积极利用“6·18”“9·8”“11·6”等招商平台,把外商“引进来”,把外资“用起来”,吸引海外将商回乡投资创业,全面落实外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轻合金、精细化工、现代农林、文化旅游、森林康养、体育赛事等产业,积极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汉学国际传播交流中心建设。积极融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鼓励自贸区的先进制造业以“前店后仓”模式将生产环节延伸到我县,鼓励跨境贸易、跨境电商在我县发展。

  二、主动对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

  推动基础设施互通互联、产业发展协调融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市场体系统一开放。争取昌厦高铁线路通过将乐,完善各乡镇与高速公路、三明机场、重要站点连接的公路网,构建融入闽西南发展的便捷高效交通网络。深化改革,打破地域垄断,消除区域市场壁垒,促进产品、人才、资金、技术自由流动,提高土地、人才、金融、产权市场一体化程度,促进协同发展。依托工业园陈坊园区,规划建设闽西南协同发展产业园区,承接由厦漳泉转移且符合我县导向的产业落地。依托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泉州片区,大力引进和建设围绕先进制造、文旅康养、特色农业发展的山海协作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发挥县域工业相对优势,积极对接和更深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鞋服、建材家居、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工业产业发展规模。深入实施农业品牌化、工业化、智慧化发展,成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重要的大米、食用菌、苗木、果蔬、禽类产品等农产品输出地。积极加入旅游产业联盟,扩大“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品牌影响力,打造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度假、运动、养生康养基地。主动接受厦漳泉都市圈现代服务业的辐射,提升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探索在生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合作共建机制,提高我县公共服务水平。

  三、加强对台融合发展

  不断深化对台各领域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立足杨时文化、客家文化、生态、乡村等资源优势,发挥“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等品牌优势,全方位开展对台融合交流发展,着力推进将乐对台文旅农创新交流发展基地项目,围绕“一个对台基地,三创育成中心,九个产业孵化”,重点在产业和人文上探索建立一批对台交流合作基地,努力打造对台宜居宜业的温馨家园。在产业融合方面,规划建设闽台康养园,发展对台康养产业,借助汉学院力量,深化与台湾健检体系的合作,依托台湾高端健检技术,引进台湾的医疗服务、先进设备,培育壮大森林康养产业;借鉴台湾发展民宿、美食、亲子游等先进理念,完善森林康养产业要素,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对台5G产业,紧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利用金瑞高科、瑞沃康普、半固态技术研究所等企业技术优势,在5G产品研发、项目合作、技术交流上,加强与台湾华硕等重点企业合作,进一步填补轻合金产业链空白。培育对台农业产业。对接台湾农业技术交流协会,引进台湾农业发展的先进理念、专业人才,努力在果蔬、花卉苗木等精细农业对接合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支持台资银行来我县发展,为台资企业投资兴业提供良好环境和便利条件,鼓励吸引台湾居民和专业人才来我县就业创业,全面落实台企台胞同等待遇。在文化融合方面,继续深化拓展杨时文化、海峡两岸客家擂茶文化、宗亲文化、竞技体育等交流活动,建设文化交流基地,积极对接台湾研学、工艺美术、教育等资源,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推动两岸文化融合。

  专栏17:坚持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将乐对台文旅农创新交流发展基地、闽台康养园、“一带一路”汉学国际传播交流中心、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健身培训中心、海峡两岸高端健检中心等项目。

一个对台基地,三创育成中心,九个产业孵化“一个对台基地”是指人才培训和交流中心;“三创育成中心”是指创新、创意、创业育成中心;“九个产业孵化”是指将乐对台国学理学交流产业、将乐对台健康产业交流产业、将乐对台旅游交流产业、将乐对台科技农业交流产业、将乐对台民宿交流产业、将乐对台美食产业、将乐对台亲子体验产业、将乐对台研学交流产业、将乐对工艺美术交流产业。

  第二节 优化供给体系

  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一、优化供给结构

  优化农业结构,发挥好农产品主产区功能,切实保障提升粮食、食用菌、禽肉、果蔬、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产品的供给,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着力培育发展生态食材、中药材、水、生态旅游康养等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省内农业经济和生态经济重要节点。优化工业结构,主动嵌入5G、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成为新材料及其制成品的重要的供应地。优化服务业结构,重点培育发展高品质、优体验的森林康养服务,完善升级商贸、文教、家政等生活性服务,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二、改善供给质量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市场高品质需求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把全面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作为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着力实施质量工程,夯实质量基础建设,以研究把握市场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强化质量管理、建设质量品牌为抓手,打造一批叫得响、有口碑、见实效的产品和服务品牌,全方位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

  三、加强供给要素支撑

  破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人才、资金、信息等瓶颈制约,制定有效的人才政策,建设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发挥优良的生态条件优势,打造人才、资金、信息洼地,吸引所需的人才,聚集优质发展要素,保障供给体系的升级和优化。弘扬企业家精神,盘活存量要素,创新有效供给。

  第三节 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补短板等重点领域,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

  一、加强投资引导

  着力围绕“惠民生、补短板、锻长板、增动能”,加大投资力度,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完善交通、水电、能源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等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新材料、森林康养、新型建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抓好高标准农田、饮水安全工程、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供电道路信息网络建设、农村生活垃圾等项目建设。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消费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疾病预防等策划实施一批对接国家和省工程包的重大项目。

  二、创新投融资机制

  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投资项目融资渠道,支持有真实经济活动支撑的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服务投资兴业。完善规范政府地方举债融资机制,进一步发展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项目收益债等,支持重点领域投资项目通过债券市场筹措资金。支持健全政银企社合作对接长效机制,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进一步放开民间资本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本、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激活多元投资主体。充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积极作用,完善保险资金等机构资金对项目建设的投资机制,搭建信息共享、资金对接平台,进一步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

  三、优化投资服务

  建立健全投资审批服务制度,完善审批办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和创新投资审批服务,实行审批事项清单、负面清单、前置条件清单、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和收费清单等清单管理审批制度,明晰投资审批程序、精简投资审批事项,推动全链条下放,清理规范投资审批前置条件,收费事项及行政审批中介服务。

  第四节 促进消费升级

  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居民增收,深入挖掘释放消费潜力。

  一、促进居民增收

  坚持把富民利民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力争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施六大群体增收行动计划,通过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机制完善,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各类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励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坚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落实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贫困户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着力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力争到2025年,预计全县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严格控制在3.7%以内。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使劳动者工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相匹配。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相关规定,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切实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

  二、优化消费供给

  通过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稳步提升居民消费率,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档升级,确保市场主体提供安全放心的吃穿用消费品。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促进汽车消费供给优化升级,鼓励扩大信息消费供给,丰富绿色消费品,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开放。引导平台型消费和共享经济等消费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长。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三、改善消费环境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改善消费环境,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动便利店连锁化发展,加快菜市场标准化改造,改善提升城市步行街商业品质和配套设施环境,大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生活服务业。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挖掘拓展农村消费潜力。发展文化娱乐旅游服务业,加快培育新兴消费业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消费者权益维护机制,强化消费市场监测监管,规范商品与服务消费市场秩序,努力营造“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的消费环境。

  四、引导消费预期

  推动快消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免税品直销、地产品跨境,拓展全渠道经营。构筑良好的消费宣传推介机制,客观真实向消费者推介商品和旅游、文化等服务,稳定市场消费预期。坚决稳控房地产市场、逐步降低居民部门杠杆率,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健全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体制机制,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第七章 完善社会治理建设平安和谐将乐

  以增强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为核心,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为目标,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新时代将乐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和优质便捷的服务环境,建设平安和谐将乐。

  第一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在党的领导下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大普法力度,推进社区矫正创新模式建设。

  一、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完善重大行政决策规则,严格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健全跟踪评价、舆论引导、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稳步推进乡镇综合执法,探索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持续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倾斜,加强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广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执法责任追查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打造公开透明政务环境,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保障公正司法

  保障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监察权、检察权、审判权。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改革,加大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推进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律师制度,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规范律师执业行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健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员分类管理和职业保障制度体系。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加快“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建设,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健全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完善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加大普法和服务基层力度

  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加大以《民法典》为重点的全民普法力度,加强法治文化和法治乡村建设,推进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进校园,提高青少年法治精神。大力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优化法律援助和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形成城乡覆盖、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不断增强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乡村振兴发展法治氛围。深化公证制度改革,推进合作制公证机构试点。推动建立特色区域仲裁中心。

  第二节 建设平安将乐

  着力建设一个领域更广、基础更牢、人民群众更满意的“平安将乐”,努力实现“三个位居前列”“四个持续提升”“五个坚决防止”,把将乐建设成全市最和谐、最稳定的县(市、区)之一。“十四五”期间,全县所有乡(镇)、95%以上的村(社区)达到平安创建标准;95%以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达到“平安单位”标准。

  一、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维护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信息网络安全。构建治安防控圈,推进县域单元防控,强化协同防控,构建智慧化市域治安防控新格局,推进城镇“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全面推广农村“居安工程”建设。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向防控精准化、资源节约化、运行高效化转型升级,推进“综治视联网”建设,实现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工作站)综治视联网系统直连互通。充实社会治安防控基本力量,建设智慧监管系统,加快完善政法业务技术用房项目建设,全面推行特殊人群“清单式”管理机制,建立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行业清源”行动,使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特别是农村涉黑涉恶问题得到根本遏制,涉黑涉恶治安乱点得到全面整治。

  二、深化基层平安创建

  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人民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开展平安建设三级联创,推广“互联网+群防群治”等创新手段,推进提升网格化建设,将平安建设实绩与人民群众获得感相挂钩。发展壮大平安志愿者队伍,力争全县平安志愿者注册人数占居民人口的8%以上。完善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机制,健全特殊人群管理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加强乡(镇)平安办、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平安建设工作效能。推广综治(平安建设)领域专业社工服务,引导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开展平安乡(镇)、“六无村”等创建活动,推进综治(平安建设)“六联六进”工作。

  三、健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强化源头治理,积极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综合运用和解、调解、仲裁等多种手段,强化劳资、医疗、环境保护、征地拆迁、婚姻家庭等领域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福建省多元化解纠纷条例》,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联动,进一步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推动行政调解组织建设。持续推动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拓展第三方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渠道,加强品牌调解室、品牌调解员队伍的培育和发展,巩固提升具有将乐特色调解品牌。深入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和信访工作“七项机制”,开展信访问题“三无”县乡村创建,开展“最多投一次”阳光信访工作机制,有序推进“信访评理室”建设,打造高素质信访工作队伍,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注重源头预防,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四、加强安全生产

  结合我县辖区实际,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建立“双随机”抽巡查制度。强化安全发展理念,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升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监控监测,进一步压实各环节安全生产责任,抓实抓细日常安全生产管理,扎实开展矿山、危化品、道路运输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全面排查治理各类风险隐患,狠抓严格监管执法和事故处理整改落实,把好安全监管每一道关口,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专栏18:建设平安将乐

三个位居前列:指综治平安建设总体绩效位居省市前列;综治基层基础建设位居省市前列;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省市前列。

四个持续提升:指持续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五个坚决防止:指坚决防止发生在全国全省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案(事)件、非法聚集事件和暴力恐怖事件;坚决防止发生在全国全省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进京非正常上访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在全国全省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群死群伤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事故和突出区域性治安稳定问题;坚决防止发生在全国全省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恶性刑事案件、涉黑涉恶案件、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和个人极端案(事)件;坚决防止发生在全国全省全市造成重大影响的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谣言案事件。

法治建设重点项目:规划政法系统站所及警务业务技术用房建设项目。

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建设“e体+”智慧赋能中心(含: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智慧侦查中心)、推进城镇智慧安防小区和农村农户“居安工程”建设项目。

  第三节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加强防灾抗灾减灾、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健全应急救灾体系建设,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一、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推进县应急管理综合指挥平台建设,重点围绕感知网络、通信网络、应急指挥视频调度系统、应急数据治理系统、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等方面进行建设及改造提升。加强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建立统一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化管理平台,健全防汛抢险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实现防汛抢险救灾物资储备信息全市联网。优化救灾物资储备库(站、点)布局,健全县乡村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将乐县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提升县级防汛、救灾、救助物资储备水平,确保能够满足三级应急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推动各乡(镇)对标开展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动大型人防工程建设,建设单建式防空地下室。

  二、健全应急救灾体系建设

  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完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布局。在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等重点领域,依托社会、企业等建设一批县级专业救援力量。支持社会公益性救援队建设,整合优化乡镇应急救援队伍及其他专业应急救援中心职能,发挥通用航空在灾害应急救援中的作用,提升对森林火灾、洪涝灾害、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乡镇防汛、防火、减灾等能力。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消防装备及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福建省水域救援训练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三、加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建设

  推进防洪、气象与洪水预警、防震减灾、山洪与地质灾害防治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深化“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整合利用水利、气象、地质灾害等信息资源,完善监测及预警预报信息网络,推动智慧防灾减灾救灾。加固村级地灾点,推进农村火灾防控体系建设,实施森林火灾预警防控工程。加强农作物病虫害、林业有害生物、动物疫病和外来入侵物种等防控工作,构建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重点区域综合防治的全方位防控体系。提高农村抵御防范各类灾害能力。完善防灾减灾工作预案,确保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专栏19:应急体系建设

应急管理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将乐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福建省水域救援训练基地、应急管理综合指挥平台、应急物资储备中心、老城区人防工程、森林防火体系工程,实施南口陈厝、井垅、温坊、白莲张厝、古楼、天许、村头、墈厚、三溪等村地灾点治理工程。

  第四节 加快信用将乐建设

  夯实社会信用体系,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良好信用的社会风尚。

  一、夯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无缝对接国家、省、市三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将乐县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功能,健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加强安全运行管理,加强重点领域信用记录管理,完善行业信用记录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推动地方征信平台建设,探索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征信领域的应用,促进征信信息互联互通。深化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二、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推动建立县级信用评价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分领域、分行业、分用途的信用报告标准。规范开展信用评价,扩大信用报告覆盖范围和应用领域,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审核等事项中广泛应用信用报告。在重点领域加快实施信用分段分类监管机制。完善行业信用评价管理和应用,将综合信用评价结果和行业信用评价结果运用到日常监管中,根据市场主体不同信用状况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率。完善联合奖惩机制,梳理规范各行业“黑名单”管理办法,依法加强对失信主体的约束和惩戒。

  三、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培育县级信用服务市场,逐步建立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和市场信用服务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信用增值服务互为促进的信用服务体系。引导信用服务机构加强行业自律,提升信用服务市场整体公信力和服务质量。完善市场主体准入前信用承诺制度。完善信用信息异议处理、投诉受理操作细则。加强诚信宣传,大力倡导诚信道德规范,弘扬中华民族积极向善、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契约精神,营造不能失信、不敢失信、不愿失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八章 传承红色基因建设魅力如画将乐

  筑牢红色根基,打响红色品牌,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用好用足老区苏区政策,积极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建设,培育发展红色产业,巩固苏区百姓脱贫攻坚成果,建设魅力如画将乐。

  第一节 推进红色文化活起来

  挖掘、修缮、保护红色文化遗址,开展将乐红色文化专题研究,传播弘扬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在将乐活起来。

  一、修缮保护红色文化遗址遗存

  认真贯彻落实《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持续推进省级文保单位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红色文化和遗址的方案编制和修缮工程,在现有省保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文保单位申报工作,争取将余坊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新华街节孝坊、小拔上瑶古窑址群、西山造纸作坊列入省保单位。抓好万安、漠源苏区纪念馆建设,全力推进苏区纪念园等项目,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和红色文化遗址遗存整体保护。

  二、深化红色将乐专题研究

  加强党史和文献资料的征集管理和开发利用,组织查阅和征集涉及将乐县域的党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党史资料,做好红色标语、红色故事、口述历史等相关史料的抢救发掘、整理保存工作,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三、传播弘扬红色精神

  深入挖掘全县红色文化资源,提炼将乐革命史的精神内核,把打响红色品牌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重要考核内容,建好一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和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积极策划丰富多彩的“风展红旗如画”系列主题活动,营造更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加强红色文化人才培育引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讲好将乐苏区“红色故事”。

  专栏20:红色文化遗址遗存修缮保护

重点项目:规划实施原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将乐战役革命遗址保护项目、苏区时期革命遗址修缮保护改扩建项目,新建将乐县苏区纪念园。

  第二节 培育发展红色产业

  深挖老区苏区政策,立足红色资源,以省领导和新罗区挂钩帮扶我县为契机,争取人才、技术、产业、项目等方面的对口支援,深度策划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项目。

  一、唱响“如画将乐”红色品牌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全域森林康养产业规划,以金溪百里画廊为轴,串联金溪沿线墈厚、铜岭、温坊、蛟湖等地红色资源,积极培育红色旅游主题产品及线路,坚持“红色+”融合发展理念,通过以“红”带“绿”,以“红”带“古”,以“红”带“俗”,形成红绿相间、古今同现的美丽画面,不断拓展红色旅游发展空间。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列入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经典名录县。

  二、发展红色教育培训

  依托良好的设施条件,我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努力建成全省“红色旅游研学目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党性教育基地。

  三、发展军民融合产业

  实施“红色+特色产业”工程,推动民参军和军转民,打造若干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大、辐射能力强的军民融合产业链,推进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建设。发扬拥军爱国传统,全力做好军地协同,推动建立军地联合应急保障基地、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第三节 用好用足老区苏区政策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区苏区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老区苏区政策红利,强化研究谋划和对接争取,形成加快将乐老区苏区发展合力。

  一、抓好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落实

  全面梳理落实新时代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细化责任分工,制定具体落实举措,强化跟踪推进,适时开展评估。借助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平台,依托我县工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医改”“林改”“金改”等特色优势,积极跑部跑省沟通汇报,锲而不舍做好跟踪对接,积极争取一批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重大项目支持。

  二、加强政策项目谋划

  建立常态化政策研究工作模式,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投资重点和扶持方向,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围绕补齐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等领域短板,结合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具体发展需求,明确工作方向和着力点,深入挖掘好政策“金矿”,高品位、高标准策划生成一批重大政策项目,动态更新苏区政策项目诉求库。

  第九章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文明幸福将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提升人的身心健康、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

  第一节 共建文明将乐

  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加快补齐各领域短板,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文明创建优势转化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强大动力。

  一、创建全国文明县城

  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为目标,高标准制定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融入杨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工业文化、旅游文化等,彰显将乐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引导公民思想文化素质提升,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建设,筑理想信念之基、立主流价值之魂、固尊德守德之本、树时代文明之风,让争做时代新人在将乐蔚然成风。健全完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长效机制,在省级文明县城的基础上,推动文明观念转化为实际举措,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志愿服务制度化,引导社会崇德向善。提升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水平。

  二、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按照“二条主线、五种色彩”的思路,对将乐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进行逐步保护、修复和利用。一是充分挖掘将乐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做好“闽北四贤”(即杨时、罗从彦、李桐、朱熹)文章,围绕“杨时”文化标签,新建杨时纪念馆,联动朱熹、黄慎等三明其他地区历史文化名人,将杨时打造为将乐历史文化代言人,大力发掘和弘扬以杨时为代表的古典哲学和国学传统,推动文创产品开发,多平台推广传播,依托“一带一路”交流合作,开展境内外文化交流合作以及相关文化、旅游、教育活动。二是整合本土特色非物质文化项目,建设擂茶文化广场,加强本土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积极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杨时文化、客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寻找、延伸落实“小特优”的产品开发项目。重点推进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名镇名村的保护、修复和开发,推进对蛟湖、良地、肖坊、山坊、瓜溪、山头等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内古建筑进行修缮复原和活化利用。支持高唐村、温坊村、蛟湖村、阳坊村、高山坊村、墈厚村等有条件村庄申报认定传统村落。加快对全县历史建筑开展测绘建档、定线落图及修缮保护,对价值较高,但保存状况不佳的历史建筑采取抢救性保护。挖掘保护民俗文化,推广宣传跑马将军、万安镇元宵花灯节等民间传统习俗,提升改造乡镇综合文化村文化活动中心。

  三、巩固双拥共建成果

  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统筹,落实党管武装制度,支持部队国防建设,增进军地团结。以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县“九连冠”为总目标,弘扬“爱我人民爱我军”优良传统,深化双拥创建活动,做好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工作,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加强国防教育,完善人防体系;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丰富双拥内容,创新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关系。重点着力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规范化建设,拓宽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渠道,建设退役军人信息共享平台,提升退役军人服务能力建设。

  专栏21:传统文化保护利用

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将乐县文化展示公园、杨时纪念馆、杨时文化园区、擂茶文化广场,保护修复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古厝、古桥、古庙、古迹),提升改造乡镇综合文化活动中心。

  第二节 提升教育品质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优化教育布局结构,持续推进教育公平,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五育并举”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前教育方面,全面完成全县公办园科学布局,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进一步深化“总园制”改革,探索总结并在全县推广“12345”管理模式,大力推进示范园创建活动,增加优质园数量,加快艺术幼儿园、杨时幼儿园建设,筹建第二实验幼儿园。义务教育方面,加快“将乐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深化“总校制”改革,以“优质、共建、共享、共进”为主题,充分发挥优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实施中小学扩容和义务教育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将乐县南部新区学校建设工程、实验小学分校。积极提倡初中阶段逐步实现城区和中心乡镇适度集中办学。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高中教育方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建设项目,提升高中办学条件,加快将乐一中学生宿舍楼、体艺馆、教学楼重建等项目建设。支持高中学校与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构建高中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支持将乐一中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加快推进将乐一中省一级达标高中和水南中学省二级达标高中创建。职业教育方面,着力推进将乐职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校硬件水平,扩大教学实训面积,实现学校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达到省级达标学校标准。发挥主打优势专业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支持宠物专业发展,打造全省特色品牌专业。推进职专与工业园区产教融合建设,重点打造轻合金产业专业人员培训,构建服务我县经济事业发展的专业群。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面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逐步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动态补充调配教师机制,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

  三、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确保教育投入实现“两个只增不减”。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按教育信息化2.0要求,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支持中小学校按要求配建智慧教室。加快推动学校章程建设工作,实现“一校一章程”,推动学校建立健全以章程为统领、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和专业督学队伍,建立健全督学资格准入、持证履职、培训考核与聘期管理等制度。

  专栏22:教育事业

重点项目:规划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文化校园建设工程、学校功能室改造工程、全县学校运动场改造工程、学校地质灾害隐患消除工程、全县幼儿园户外设施、将乐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及研学基地、将乐县学生德育教育中心等项目;推进将乐县实验小学分校建设、第二实验幼儿园、高唐中心幼儿园扩容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将乐一中提升工程(新建体艺馆、重建一中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将乐县一中初中部建设、将乐县职业中专学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工业园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水南中学室内体育馆、四中室内体育馆、城关中心小学体艺馆建设、城关中心小学综合楼建设、建设将乐县玉华、龟山、龙池、南部新区幼儿园、将乐县南部新区学校建设工程项目、

校安长效机制项目建设;改扩建黄潭、万安幼儿园,新建光明幼儿园。

  第三节 建设健康将乐

  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入开展“智慧健康将乐”七项行动,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将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完善全民健康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国家健康促进县。

  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以“建立健全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单位为契机,坚持按“三级乙等医院”标准抓好县总医院建,进一步加强与国内高水平医院对接,以三明市闽西北区域医疗中心的六大特色专科建设为依托,结合群众医疗就医需求,开展介入医学、心血管微创、重症医学、肿瘤外科、康复医学、呼吸内科等重点学科工程,打造特色专科和在县级医院比较前沿的心血管介入、肿瘤治疗专科水平。在成功创建胸痛中心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卒中中心、心衰中心。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的投入,谋划新建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光明卫生院门诊大楼、医技楼等设施建设。依托县总医院的影像、检验、病理、心电诊断等优势资源,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实现医共体内服务供给一体化。在县总医院规划建设医养结合中心,开设老人病科,开展以慢性病康复、养老护理、安宁康养为主要内容的医养结合项目。加快推进县城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医共体内部平台信息互联互通。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和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辅助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拓展服务,力争使中医药服务能力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医疗机构和诊所。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远程医疗等新技术,提高家庭医生、县级医院医生和签约居民之间的服务效率。以建设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全国健康促进县为契机,建立健全慢病一体化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全县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推动人才政策上突破和创断,推动医疗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启动疾控体系综合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处置能力。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健康相关因素、食品安全等相关公共卫生领域研究。健全完善分类、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防治服务网络。加强公立医疗机构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强化母婴安全,提高出生缺陷、儿童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健全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持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健康管理网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城市绿道、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文体广场以及足球场等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最大化。完善我县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提升学校、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的社会开放率,持续推进民建民营体育设施的公益性开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投入,更多地调动市场和社会举办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建立群众性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鼓励各协会广泛开展涵盖各类人群、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推进我县公共体育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体育场馆活动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整合应用,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构建“互联网+体育”服务新模式。

  专栏23:医疗卫生事业

医疗卫生重点项目:乡镇卫生院新建项目(光明镇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将乐县总医院新建老年医院项目、新建康养(医养)中心项目、血浆生物制品生产项目。

公共卫生安全重点项目:古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项目、将乐县疾控中心改建项目、卫生应急大楼项目、机关托育服务中心项目。

全民健身重点项目:智慧体育公园、乡镇全民健身体育中心设施建设、群众健身足球场项目、水上运动综合体、玉华洞AAAAA景区提升工程。

  第四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文体需求新期盼,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体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体活动。

  一、完善公共文化体系

  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与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加强农家书屋和城乡阅报栏(屏)建设,县图书馆达到一级馆标准,文化馆、博物馆达到二级馆标准,所有乡(镇)、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完善,机制健全,活动正常开展;推进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文化体验中心建设,推进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完善广播电影电视覆盖和新闻出版服务网络。实施文化设施共建共享,支持以社区共建、结对共建、军地共建、村企共建、民间共建等形式,发挥文化设施集约利用效应。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拓展以“城市下乡服务、乡村进城展演”为主的流动文化服务,完善“半台戏”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建立县乡村流动文化服务协调机制,深入开展“三下乡”等集中示范活动,常态化开展群众广场文化、艺术扶贫、农村电影放映、全民阅读等活动。通过文艺培训、政策扶持,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大力支持城乡居民自办文化和自主文化活动,不断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互动。鼓励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群体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三、加强公共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运行管理和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布局,丰富场馆内涵,不断提高利用率和共享度。进一步明确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引入市场化管理手段,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激励与保障机制,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机制、办法和实现途径。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完善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评价和审计监督机制。

  第五节 完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将乐县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需求,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巩固“9064”社会养老服务成果,促进农村养老服务提质升级,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助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普惠型、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全县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45张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数比例达到35%以上,实现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满足服务需求。

  一、改善养老服务设施

  加大财政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福利中心颐养基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护养院、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各类养老机构的医疗、餐饮、健康保健、外部环境绿化美化等设施。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在农村兴办区域性养老服务机构,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慈善资源参与养老服务发展,逐步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加快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板。

  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加快建立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敬老院、农村幸福院建立医养服务协作机制,重点破解试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医保点定接入等难题,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加强老年精神关怀服务,扩大老年人参与渠道,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加大对老年文体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联合多部门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重点加强对失独、孤寡老人的关爱。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引入专业社工,建立社区服务为老体系,整合多方资源,加大老年志愿者在为老服务方面的力度。推进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高护理整体质素,培养一支专业老年护理服务和管理人才队伍,优化机构养老服务质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专业社工服务机构为特困、残障、困境、高龄、独居、空巢等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

  三、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促进养老服务业与教育培训、健康、体育、文化、旅游、家政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老年人健康养老、养生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需求。拓展特色护理、家庭服务、健身疗休、金融理财等服务项目,将老年人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社区服务、专业服务、志愿服务更好地统筹起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拓展养老服务发展空间。发展适老化住宅,打造健康养老、生态宜居聚集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培育智慧养老服务新业态,整合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信息平台、公共服务等资源,建设养老服务智慧平台,打造“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引进一批带动力强、富有创新活力的养老服务企业,打造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

  四、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稳妥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农业转移劳动力、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人群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继续解决体制转轨历史遗留问题,发展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继续完善城乡居民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全方位保障城乡居民老年基本生活。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实行先保后征。提高参保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建立退休人员养老金与职工工资增长、物价上涨和缴费年限相挂钩的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

  专栏24:养老服务设施

重点项目:规划实施县医院北区夕阳红医养结合项目,县总医院、玉华宾馆等城企联动养老服务项目;新建福利院康养楼,老年养护院,光明、安仁、万全、南口敬老院,龙栖山、常上湖、蛟湖等森林康养基地;建设10处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50处农村“万寿延”养老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将乐县福利院。

  第六节 促进妇女儿童事业进步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全面实施2021—2030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加强妇女、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权益保护,加大家庭建设工作力度,促进妇女、儿童和家庭共建共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合法权益。健全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咨询机制。贯彻实施《福建省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完善并落实促进妇女创业就业政策,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能力。加大培养选拔配备女干部工作力度。加强反家庭暴力经常性工作。扩大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覆盖范围。制定和落实重大公共事件中加强妇女特殊保护的相关政策措施。

  二、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强化对未成年人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的依法保障和社会责任。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健全未成年人保护与服务体系。多元化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建设将乐县机关托育服务中心项目,完善困境儿童救助保护和帮扶机制。预防减少性侵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未成年人遭受暴力、学生溺水等极端事件。综合防控青少年近视,力争实现近视率逐年降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推进“1+N”四点半学校建设,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引导。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中加强未成年人安全保障。

  三、加强家庭建设

  坚持以培育新时代家庭观为主线,加强家庭领域理论和实践研究,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家庭教育各方面,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贯彻实施《福建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继续巩固发展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指导服务网络,进一步拓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引导家庭培育和传承良好家风。增强亲子互动,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制止餐饮浪费、崇尚勤俭节约。拓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项目,不断满足群众对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的需求。

  第七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原则,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和医疗保险基本全覆盖。大力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的分层分类梯度救助制度体系,构建具有兜底保障功能的社会救助体系。

  一、全面扩大社保覆盖面

  加快推进各类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积极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加快推进各类医疗保险的统筹和整合,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探索推行长期照护保险。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纳入保障。完善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强化失业保险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加快改革和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健全多层次的工伤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地区企业、家庭服务企业、新兴网络服务企业在内的小微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建立工伤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职工生育保险制度,规范生育保险保障项目和待遇标准,实现在政策规定范围内足额支付生育医疗费用。

  二、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制度,构建以基本医疗为主,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为辅,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形成保障合力。深化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改革完善总额控制下按项目、按病种、按床日付费等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完善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进一步完善医疗费用智能化审核监控,完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完善跨省的联网及时结算、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等便民机制。

  三、健全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

  健全以扶老、助残、爱幼、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救助基础设施,加强与社会保险、脱贫攻坚、公益慈善等政策衔接,引导社会力量为流浪人员、老年人、儿童、残疾人、革命五老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关爱服务保障。实施慈善扶贫项目,引导慈善资源对接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需求。推动基本殡葬服务向普惠化、均等化拓展,加强殡仪基础设施建设,倡导节地生态安葬,扩大全县城乡公益性骨灰楼堂和公墓等安葬(放)设施覆盖面,提高殡葬管理规范化水平。落实残疾人福利待遇,动态调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关爱儿童,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对孤儿、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照料探访、康复指导、精神慰藉、教育培训,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向贫困残疾儿童开放。做好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工作。

  专栏25:社会保障

重点项目:推进将乐县社会儿童福利设施建设,改扩建殡葬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乡镇“生命公园”和骨灰楼堂、救助站等项目。

  第十章 健全机制条件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本规划经过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具有法律效力。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统筹协调,强化规划执行力,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率,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按照省委“五抓五看”“八个坚定不移”具体部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以坚强有力的党组织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支持保护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支持群团组织改革,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作用,用好统一战线法宝,团结大多数,搞好大联合,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推进改革发展稳定。

  第二节 强化项目带动

  把项目竞赛活动作为落实“十四五”规划的主抓手,发挥项目考评指挥棒作用,强化考评结果应用,形成鲜明的激励导向。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落实县领导挂钩重大项目工作机制和重点项目“月度协调会”机制。立足镇(乡)自然禀赋、发展基础和县直部门、县属国企、开发区职能定位,全力以赴比拼项目,把增长点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作更大贡献。

  继续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把握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围绕农业农村、工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生态环保、社会事业、文博体育旅游七大领域,编制实施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科学安排建设时序,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的滚动推进机制,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第三节 加强要素保障

  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设任务所需的人才、资金、土地、水资源、环境资源的充足供给。

  ——人才保障方面。制定和完善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的政策体系,灵活运用外部人才,大力引进紧缺人才,加快培育本土人才,突出利用事业平台、宜居环境、温馨服务吸引人才,建立专家人才库,保障我县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产业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

  ——资金保障方面。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引导金融要素积极支持规划明确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一是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打造资金洼地;二是打造特色化、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完善区域金融市场;三是推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增强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四是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我县金融健康稳定发展。

  ——土地保障方面。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一是加大旧村复垦力度,做好重大工程用地报批;二是大力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三是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推动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切实保障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四是提高城镇低效用地的利用效率。

  ——水、电、气等资源保障方面。做好“十四五”期间我县生产生活的用水、用电、用气需求监测预测,按照需求有序开发和供给,实现水、电、气资源供需平衡,切实保障我县生产生活的用水、用电、用气供给。

  ——环境保障方面。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扬尘和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城市细颗粒物(PM2.5)等复合污染,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6%以上。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善开发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和雨污分流系统,推进重点行业废水深度治理,提高再生水回用和污泥安全处置水平;深化金溪流域水污染防治,严格入河、湖排污管理,推动畜禽养殖、淡水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流域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100%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妥善处置矿渣等大宗固体废物,到2025年,所有乡(镇)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第四节 健全规划体系和实施管理

  统筹协调与专项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有机融合,形成统一衔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建立“多规合一”协调工作机制,试点先行,完善实施运行机制。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确保如期完成。尽早谋划,依规办理,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全县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抢抓机遇,奋力攻坚,全方位推动将乐高质量发展超越,为加快新时代新福建新三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