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 sm09101-0120-2021-00049
- 备注/文号: 将政办〔2021〕46号
- 发布机构: 将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 2021-09-24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
《将乐县“中国(三明)稻种基地”振兴种业发展三年规划(2021-2023年)》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将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将乐县“中国(三明)稻种基地”振兴种业发展三年规划
(2021-2023年)
将乐是原中央苏区县,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地和实践地,境内山峰林立,溪流密布,拥有丰富的地形地貌、独特的地理气候、优越的自然生态,具有发展水稻种子生产的良好环境。为贯彻落实国家对粮食生产安全要求,保障粮食生产用种安全,积极融入“中国(三明)稻种基地”建设,结合将乐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面积稳定发展。2017年全县种子生产面积8570亩,产优质杂交水稻种子近150万公斤,实现产值约2460万元。2018年全县种子生产面积1.75万亩,产优质杂交水稻种子约310万公斤,实现产值近5200万元。2019年、2020年全县种子生产面积均稳定在2万亩以上,年产优质杂交水稻种子在325万公斤以上。2021年共有20家种业公司在将乐县开展种子生产,其中:省内种子企业3家,省外种子企业17家。全县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备案面积1.7万多亩,未备案的小品种试验试制面积3000多亩,种子产量有望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将乐县杂交水稻种子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种业公司育种体系尚未健全,商业化育种能力低。育种队伍缺少经验丰富的育种专家,科研辅助人员的育种实践经验欠缺;种业公司的育种规模小,种质资源少,难以适应现代种业发展的要求。
(二)本县农户参与制种的积极性不高,制种面积难以落实。制种有关基础设施薄弱,轻简化制种技术不成熟,信息化程度低,不便于机械化操作,制种成本高,气象灾害频繁,防灾减灾压力较大,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国家对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在制种环节未得到落实。
(三)基地普遍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上要求集中成片,做好隔离。但由于我县农村土地分散承包经营,制种完全依托群众意愿,导致制种基地和面积不稳定、小型化状况明显。同时各乡镇缺乏有效的推动土地流转方法,农民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集中连片制种的不多。其中规模最大的村制种面积仅600亩,规模最小的村制种面积只有10多亩,且大小不一,村组不同,分布零散,难以形成集中连片规模效应。
(四)制种企业存在利益冲突,形成恶性竞争现象。目前,在我县建有制种基地的制种企业有省内外20家,各制种企业为了落实更多的制种基地面积,没有严格遵守先入为主的原则,擅自插足别的公司已落实的制种基地,且有时不按协议价钱收购种子,引发了制种企业之间、制种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矛盾,造成彼此不信任,阻碍了我县制种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
依托省、市农科院的水稻稻种研发和新品种领先优势,发挥福瑞华安、六三种业等企业水稻育种优势,进一步提升我县特色现代种业水平。到2023年,将乐县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品种自主创新能力、良种繁育能力、良种示范推广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种业管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实现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到3.38万亩,产量510万公斤,高标准制种田面积1.5万亩,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发展制种企业达到5家以上,培育2家以上竞争力较强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亿元以上,列入三明“中国稻种基地核心区”。
四、区域布局
以规划为引导,将制种产业纳入县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依照现代种业发展的要求,科学布局制种产业,充分利用2.5万亩的烟叶基地进行烟后制种和推动单季稻区(中高海拔区)开展种子生产,稳定和发展制种基地。从种子生产的特点和将乐县地理气候特征来划分,产业区域规划为:
(一)海拔在250~380米之间的区域是种子生产的最适区,适合绝大部分水稻品种的生产,可作中稻制种,也可作烟后制种。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片余坊乡、大源乡、安仁乡、万安镇和南片的万全乡以及其他乡镇的中海拔村。面积约1.3万亩。
(二)海拔在250米以下的区域是烟后制种的安全区,适合两系和三系耐高温品种的生产。区域主要在中片的古镛镇、高唐镇、光明镇和南片的南口镇、白莲镇、黄潭镇。面积约1.62万亩。
(三)海拔在380米以上的区域是中稻制种适宜区,适合对低温钝化的两系品种和其它三系品种的生产。区域分布在各乡镇的高海拔村,如:白莲镇的村头村,高唐镇的常源村、班州村等,黄潭镇的吴村、洋泊村,万全乡的垅源村、上华村等。面积约4600亩。
(四)漠源乡作为全县饮用水的水源地,不推广农化产品投入大的农业生产项目。
(五)努力培育13个1000亩以上水稻制种基地村,37个500亩以上水稻制种基地村。
将乐县水稻制种面积规划及2021年烟叶种植面积明细表
乡镇 |
村别 |
可发展制种面积(亩) |
小计(亩) |
2021年烟叶种植面积(亩) |
小计(亩) |
|
古镛水南 |
胜利村 |
500 |
2000 |
216 |
1510 |
|
张公村 |
500 |
268 |
||||
梅花村 |
200 |
|||||
积善村 |
39 |
|||||
文曲村 |
101 |
|||||
新路村 |
500 |
206 |
||||
和平村 |
126 |
|||||
桃村村 |
118 |
|||||
山门村 |
95 |
|||||
洋坊村 |
500 |
104 |
||||
渡头村 |
37 |
|||||
高唐 |
高唐村 |
1000 |
3000 |
790 |
1550 |
|
常口村 |
45 |
|||||
赖地村 |
500 |
211 |
||||
常源村 |
500 |
0 |
||||
邓坊村 |
500 |
130 |
||||
楼杉村 |
130 |
|||||
班州村 |
49 |
|||||
上坊村 |
500 |
145 |
||||
陈坊村 |
50 |
|||||
光明 |
光明村 |
1000 |
2800 |
997 |
3140 |
|
永吉村 |
1000 |
968 |
||||
各布村 |
200 |
564 |
||||
渠许村 |
200 |
209 |
||||
界源村 |
200 |
116 |
||||
禊俚村 |
90 |
|||||
界口良种场 |
200 |
196 |
||||
南口 |
南口村 |
500 |
4500 |
150 |
2290 |
|
温坊村 |
1000 |
372 |
||||
蛟湖村 |
45 |
|||||
南胜村 |
1000 |
383 |
||||
舍坑村 |
85 |
|||||
小拔村 |
180 |
|||||
上仰村 |
1000 |
620 |
||||
里坊村 |
500 |
278 |
||||
陈厝村 |
500 |
177 |
||||
白莲 |
白莲村 |
400 |
3000 |
450 |
3230 |
|
大王村 |
500 |
862 |
||||
天许村 |
300 |
251 |
||||
大里村 |
600 |
711 |
||||
小王村 |
300 |
370 |
||||
三溪村 |
300 |
235 |
||||
村头村 |
600 |
351 |
||||
黄潭 |
黄潭村 |
1000 |
3500 |
700 |
2230 |
|
元埕村 |
500 |
158 |
||||
祖教村 |
96 |
|||||
泰村村 |
90 |
|||||
元俚村 |
500 |
201 |
||||
上峰村 |
500 |
508 |
||||
里地村 |
45 |
|||||
大言村 |
60 |
|||||
将溪村 |
500 |
132 |
||||
西湖村 |
500 |
168 |
||||
马带林果场 |
72 |
|||||
万全 |
万全村 |
3000 |
35 |
3120 |
||
常安村 |
31 |
|||||
杏溪村 |
134 |
|||||
竹舟村 |
500 |
307 |
||||
阳源村 |
1000 |
1609 |
||||
上华村 |
1000 |
856 |
||||
陇源村 |
500 |
148 |
||||
万安 |
福匡村 |
2500 |
60 |
1850 |
||
寺许村 |
500 |
385 |
||||
万安村 |
500 |
424 |
||||
高坊村 |
500 |
383 |
||||
坊头村 |
500 |
191 |
||||
良坊村 |
500 |
407 |
||||
安仁 |
伍宿村 |
500 |
3500 |
174 |
2050 |
|
石富村 |
1000 |
520 |
||||
安仁村 |
500 |
271 |
||||
福山村 |
500 |
410 |
||||
半岭村 |
500 |
191 |
||||
洞前村 |
115 |
|||||
余坑村 |
500 |
206 |
||||
泽坊村 |
163 |
|||||
大源 |
肖坊村 |
500 |
3000 |
271 |
2050 |
|
西田村 |
500 |
510 |
||||
大源村 |
1000 |
634 |
||||
崇善村 |
500 |
313 |
||||
将王坑村 |
500 |
128 |
||||
增源村 |
50 |
|||||
廖家地村 |
85 |
|||||
东岭良种场 |
59 |
|||||
余坊 |
余坊村 |
1000 |
3000 |
670 |
2180 |
|
余源村 |
42 |
|||||
隆兴村 |
1000 |
738 |
||||
朱岭头村 |
500 |
160 |
||||
洋源村 |
28 |
|||||
周厝村 |
500 |
393 |
||||
下张源良种场 |
149 |
|||||
合计: |
90 |
33800 |
33800 |
25200 |
25200 |
五、发展重点
(一)全面升级现代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体系。依托福瑞华安种业公司,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建设种子加工、仓储物流等短板项目,不断提高全产业链竞争力,实现产业产值稳步增长。
(二)健全现代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生产体系。改善基础设施与物质装备条件,发展高标准制种田面积,提升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水平,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推动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生产与资源生态保护实现协同发展。
(三)完善现代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经营体系。不断壮大新型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经营主体,集中力量培育制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水稻制种产业经营体系,培育1家竞争力较强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子企业。
(四)开展特色现代种业发展行动。一是实施高标准制种田工程。主要针对规模在百亩以上、适宜水稻制种、未实施过田间工程建设项目的基本农田,进行土地平整、农田排灌设施、田间路网、农用配电、田块调整、田埂硬化等田间工程建设,以及育秧设施、隔离网室、农机具库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实施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示范工程。“十四五”期间,建设1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示范点。购置水稻穴播机、农用无人机、制种专用插秧机等农机具。对耕整地机械、播种及插秧、收获机械、排灌机械、设施农业设备、植保无人机、烘干机等制种装备购置进行农机具购置补贴。三是实施种子加工工程。在福瑞华安种业积善工业园区建设1条种子精加工线,包含加工车间、烘干车间、仓库等土建工程,加工线同时具备种子烘干、精选、分级、包衣、包装、仓储物流等功能。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制种产业发展,对促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大意义。各乡镇要成立工作专班,研究解决推进制种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制种产业发展目标考核机制,把各乡镇制种产业发展列入县级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推广规模化制种。充分发挥乡镇和村组在土地流转中的主导作用,整合烟草等部门力量,发动群众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特别是烟叶种植基地的流转,使最适宜开展杂交稻制种土地向制种企业基地集中、向大户集中。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企业资金投入,成立龙头企业、农民大户、专业合作社、科研院校、推广机构一起参与规模化制种的机制,成片租种制种土地,组织开展制种高产攻关和机械化作业生产,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
(三)完善制种保障机制。增强制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做好生产用水、农机、农资、劳力等生产要素的调配,提升制种基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保险投保额度和理赔额度,将杂交水稻制种保险列入特色农业保险,实现杂稻制种政策性保险全覆盖,切实增强企业及农户抗风险能力。增加对制种机械的购机补助力度,大力推广机械化制种技术,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
(四)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多渠道积极争取各类财政补助资金和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制种产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县制种产业发展。鼓励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乡镇网点开展种子生产信贷业务,满足制种主体多元化信贷需求,对制种大户及经纪人,给予小额贷款担保及惠农信贷通政策扶持;加大对福瑞华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壮大我县种子龙头企业,鼓励种子龙头企业与乡村合作,发展和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让种子企业引领农户进行种子生产。
(五)加强制种监管。建立健全县乡制种监管体系,各乡镇安排专人负责,落实属地责任,做好稳扩面积、规范基地、土地流转、纠纷调处等制种产业相关工作;进一步规范制种秩序,加强对制种企业的资质审查,严禁企业抢挖他人已落实的制种基地,切实避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确保制种基地长期稳定。加强制种过程的监管,督促制种企业严格履行合同,严厉打击非法|制种、抢购套购、拖欠种款等违法违规行为。
(六)建立制种产后服务平台。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采购配备与制种面积和产量相适应的烘干、精选、包装设备,建立以福瑞华安种业公司为龙头的烘干、精选、包装、仓储等制种产后服务平台,解决制种户晒难、选难、运难、储难问题。
(七)加强制种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种业公司进入我县落实制种基地开展种子生产。大力引进职业制种技术人员,充实种子生产技术队伍,带动本县农户参与制种,提高种子生产整体水平。一是实行农民教育培训向制种产业倾斜政策,用好高素质农民专项培训经费,为制种产业储备人才;二是加强制种能手的培养,在技术创新、法律知识、合同规范等方面提供服务平台,改善我县制种能手不足、年纪大、知识面不广的现状,培育更多的年富力强、技术水平高、能经营善管理的制种带头人;三是依托入驻生产的种子企业,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大力支持其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质量管控等技术服务,助力我县制种产业实现高产高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