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 sm09100-0120-2020-00018
- 备注/文号: 将政文〔2020〕9号
- 发布机构: 县人民政府
- 公文生成日期: 2020-02-26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8处)已经审核通过,现予公布。
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充分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将乐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将乐县人民政府
2020年2月26日
附件
将乐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编号 |
类别 |
名称 |
年代 |
地点 |
保护范围 |
说明 |
1 |
古遗址 |
南口下瑶窑址 |
南宋 |
南口镇小拔村下瑶自然村 |
1.保护范围:窑炉和窑址堆积往外30米。 2.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边界各向外延伸30米。 |
下瑶窑址位于将乐县南口镇小拔村,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揭露出2座窑炉遗迹和2处作坊遗迹,并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窑具。2座窑炉均为分室龙窑,年代分别为南宋末至元代、南宋中晚期。已揭露的作坊区,发现池9个、沟2条和工作平台3个,这些遗存分属两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淘洗池、沉淀池、贮泥池,排水沟等。通过分析福建其他地区发现的分室龙窑,如将乐万全碗碟墩窑、建阳白马前窑、德化屈斗宫窑、祖龙宫窑、甲杯山窑等窑址的形制、年代等,推测分室龙窑可能起源于将乐,向东传播至建阳,向南传到德化。 |
2 |
古遗址 |
石牌场银、铁开采和冶炼遗址 |
宋、明 |
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牌场 |
1.保护范围:石牌场附近山头已发现的古矿硐,各古矿硐、鹿鸣苑炼银炉渣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2.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边界各向外延伸30米。 |
据《宋史》《宋代福建的矿冶》《将乐县志》等文献记载,宋、明时期,龙栖山石牌场便大量开采、冶炼银、铁。现石牌场附近山头存有20余处宋代古采银硐和鹿鸣苑的炼银炉渣。 |
3 |
古建筑 |
绪衡厝 |
清代 |
万全乡良地村 |
1.保护范围:建筑本体外延30米。 2.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边界各向外延伸50米。 |
建筑坐西朝东、为上下两厅单进合院式。入门处“龙舌”近圆形,可能是地势的关系,做了两个,前后连续。“龙舌”之后,是一条不长的石砌甬道,甬道尽头有一处简单而又精致的门墙。门墙左右立以砖柱,柱顶出叠涩一层砖混线条,顶上再覆一层用整石凿成的墙帽。门墙之内,经门坪右转,为上下堂屋。堂屋立面考究,除了前部有两侧带垂带的两级石板踏步外,门额围嵌门楣,墨书“选魁”两字。下堂门厅地面铺“人”字形方砖,梁架饰有雕花。上厅进深用六柱,后带半圆形围垅花台。厅左右两侧甬门上侧设神龛。后部围垅地势峭拔,分三层叠砌。 |
4 |
古建筑 |
大源乡崇善村灵济桥 |
清代 |
大源乡崇善村 |
1.保护范围:文物建筑东面向外延伸10米,南面、北面至民居,西面至烤烟房。 2.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边界各向外延伸30米。 |
灵济桥始建于雍正十年(1779年)。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火灾并进行重建。廊桥中亭背水面设有神龛,供奉有观音、罗汉等十八尊佛像。两侧设有座椅以供村民休憩,桥廊两端砌有青砖空斗山墙,西南侧山墙辟有门,整体呈矩形。灵济桥由单孔石拱桥、廊屋(门楼、屋身、山墙)组成,桥身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9.185米,面宽5.63米,建筑面积约164.78平方米,占地面积290.56平方米,面阔九间,进深四柱,用柱44根。当心间四金柱通长做歇山顶屋面,四侧屋角飞扬,西南侧做一跳斗拱门楼。整体为穿斗式结构,屋面为四柱九檩双坡屋面,瓦脊。 |
5 |
古建筑 |
大源乡山坊村谢氏家庙 |
清代 |
大源乡山坊村 |
1.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围墙各向外延伸10米。 2.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边界各向外延伸30米。 |
谢氏家庙是一处清代坛庙祠堂类建筑。坐北向南,方向196°。总面积约201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从东向西由砖墙布瓦封火墙隔为一列院落;中轴线从南至北依次为门楼,门楼面阔三间四柱三楼式,砖雕彩绘等。门厅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八架梁穿斗悬山顶,门厅正中播屏门;进石框门为一进,三面环廊,中间天井;厅堂面阔三间四柱,进深七柱,十一架梁,穿斗减柱造,前出廊设拱劳边门,东西两侧饰五级马头墙。正厅中央设壁龛,左右两侧辟边门,壁龛后为轩彩花台。东侧后建筑一直有厨房、藏书楼等附属建筑。为1935年初黄立贵率领的闽北红军独立师第一团在山坊村成立的临时党支部旧址。 |
6 |
古建筑 |
大源乡山坊村谢氏大院 |
清代 |
大源乡山坊村 |
1.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围墙各向外延伸10米。 2.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边界各向外延伸30米。 |
坪上谢氏大院(又名富贵房)是一处清代建筑。坐东向西,方向255°,总面积235平方米,平面呈梯形。从西北向东南由砖墙布瓦封火墙隔为二列院落,东列为正座,二进,中轴线从西南至东北为牌楼,门厅面阔二间,进深三柱,门厅正中插屏门,上方设券棚;进石框大门为一进,三面环廊,中间天井;厅堂面阔二间,四柱,进深六柱面阔三间,八架梁穿斗减柱造,前出廊西侧辟拱券边门。厅中间设龛壁,左右两侧设边门;进二道木框门为二进,门后为廊,中间天井,天井两侧有南北四廊及暗坡榭,后厅面阔三间,四柱,进深五柱,七架梁,面阔二间,前出廊设边门,南北二侧设边门,二进正厅后面为廊,二为轩,廊的后面为小天井。北侧为厨房、书斋等附属建筑。该建筑主要特点是在西北二侧设有凤眼,既有装饰又有防御能力,为研究闽西北地区古民居风格等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有着一定的历史和科学价值。为1935年初黄立贵闽北红军独立师第一团在山坊村的游击队居住旧址。 |
7 |
古建筑 |
大源乡山坊村富贵房祖厝 |
清代 |
大源乡山坊村 |
1.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围墙各向外延伸10米。 2.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边界各向外延伸30米。 |
大源乡山坊村富贵房祖厝是一处清代建筑。坐东向西,方向240°,总面积约185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从西北向东南由砖墙布瓦、封火墙隔为三列院落,二栋(谢氏二兄弟合建现分为山坊村14号为B栋,15号为A栋)B栋为到院,二进厅,中轴线上从西南至东北为门罩式门楼,门厅面阔二间,进深三柱,门厅正中插隔屏,进石框门为一进,三面环廊,中间天井;厅堂面阔三间,井柱,进深六柱,面阔三间,八架梁,穿斗减柱置,前后廊两侧辟拱门,厅中间设壁龛,左右两侧设边门;进二道木框门为二进,门后为廊,中间天井,天井两侧地北面邻及厢房(后厅已拆毁),该建筑主要特点与A栋相同即东南两侧设有凤眼既有防御功能,又起装饰作用。为研究闽西北地区古民居风格等提供的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价值。为1935年初黄立贵闽北红军独立师第一团在山坊村建立的游击队秘密地下交通情报点。 |
8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西湖村五七知青点 |
1969年 |
黄潭镇西湖村 |
1.保护范围:旧址外延10米。 2.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边界各向外延伸30米。 |
西湖村五七知青点位于黄潭镇西湖村。该旧址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保留建于1969年砖木结构房屋3幢,建筑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目前,利用五七知青点旧址新建了知青纪念馆,设有综合馆、劳动馆、文化馆、生活娱乐馆、知青食堂等功能区,再现了当年的知青岁月,留住知青的记忆。1969年1月26日,五七农场建于黄潭公社西湖村。农场人员由县委、县人委等部门抽调的机关干部、知识青年、四大行业工人以及社会青年组成,共计586人,当地农民有76户512人,耕地885亩,畜牧场1个。1975年1月撤销,改为五七大队。上山下乡知青来了之后,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一是开荒造田,推广水稻矮杆化;二是上山砍木材,创办竹筷厂;三是发展畜牧业,饲养生猪;四是成立“四大行业”连队,自己搞基建、自己烧砖瓦、挑沙石、砍杉木,搭盖了砖木和土木结构的新房五座。经过三年的大干巧干,实现了“一年开荒,二年跨纲,三年以粮食为纲,全面发展大好局面”。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