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大庆这片土地还是一片荒原,天气冷得像深冬一样,北风不分昼夜地刮着。几万会战大军一下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在这人烟稀少的亘古荒原,缺这少那,极端困难。但是天气再冷,条件再困难,也挡不住石油人开采石油的热情。
3月25日,王进喜来到大庆。一踏进会战指挥部的办公室,他就连珠炮似的提出了三个问题:井位在哪儿?钻机啥时候到?这里打井的最高纪录是多少?会战指挥部的同志告诉他,钻机暂时没到,他们要打的井是萨55井,位置在马家窑。一听到这个消息,王进喜带着队友们风风火火地赶到那里,安排一部分人做钻前准备工作。

人拉肩扛装运设备
4月2日,王进喜和队友们期盼已久的钻机终于运到了。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一个钻机有60多吨重,没有吊车,怎么从火车上卸下来再运送到井场呢?王进喜和队友们站在大风呼啸的站台上,看着庞然大物般的钻机,犯起愁来。王进喜把全队集合起来,问曾经在朝鲜战场上打过仗的党支部书记孙永臣:“我没打过仗,你说要是战场上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是上还是退?是打还是坐下来等?”“只能进,不能退;只能上,不能等,就是豁出命来也要上!”孙永臣用军人的口吻坚定地回答道。“对了!我们大会战也像打仗一样,只能上,不能退;只能干,不能等!没有吊车,我们37个人就是37部吊车,蚂蚁搬山也要搬。我们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卸车搬运安装早开钻。大家说行不行?”“行!”全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进喜说完,甩掉老羊皮袄,在地上抄起一根撬杠,大声喊“跟我上!”就这样,一场血肉之躯与冰冷钢铁的较量在大庆的荒原上开始了。
在王进喜的带动下,全体队员抄起家伙,把钻机拆卸成几大件,用滚木加撬杠,推的推,拉的拉……棕绳把手勒出了血,肩膀被压得又肿又痛,可是谁都不在乎。上百公斤重的卡瓦、大钳,几百公斤重的水龙头、大钩,很快装满了一车。接着大家开始卸泥浆罐。泥浆罐本来空的时候并不太重,但因为在离开玉门的时候泥浆罐里装了几十个钻头,还有配件、工具、螺丝、行李,现在的泥浆罐变得特别沉,罐口还被焊死,东西都取不出来。经过商议后,王进喜指挥大家在火车与汽车之间用几根钻杆搭上一条滑道,在大罐上拴上大绳,前边有十几个人拉,后边有十几个人推,七八个人在底下用撬杠撬。在大家“一、二、三”的吆喝声中,硬是把泥浆罐装上汽车,平稳地运到萨55井。虽然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小伙子们热火朝天的干劲儿。小伙子们一个个头冒热汗,不少人甩掉棉袄,只穿着衬衫干活还汗流浃背。全队职工从2日7点一直干到3日凌晨,终于将60多吨重的井架全部运到萨55井井场。
这时,钻机安装的难题又摆在了1205队面前。队长王进喜在全队工人动员会上向大家高声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把钻机安装起来。我们国家现在有困难,我在北京参加群英会时,看到汽车背的是煤气包。千困难、万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我们石油工人是国家的主人,就得想办法把钻机安装起来。我们要干出样儿来给人看看!”王进喜的一席话说得大家精神大振,摩拳擦掌。大家以撬杠、大绳、木头、钢管为工具,人拉肩扛苦战三昼夜,终于将巍峨的钻塔屹立在萨55井的场位上。
用人力把庞大的钻机卸下车运到井场安装起来,创造了大庆石油会战的第一个奇迹,铁人王进喜就是凭着这种精神,不惧怕摆在他面前的任何困难,喊出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大庆石油工人就是凭着这股干劲儿,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谱写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壮丽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