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烈故事|郭华安: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运输线

日期:2023-12-18 08:22 来源:将乐县宣传部
| | |
 

郭华安

郭华安,河南滑县人,1922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1分部3大站副站长。1938年8月入伍,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随部队辗转于晋、冀、鲁、豫地区,坚持敌后游击战,奋勇打击日寇。在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吕梁、淮海等战役战斗,转战华北、西北、西南等战场,曾3次负伤,荣立大功1次。1951年12月23日,在抗美援朝战争执行运输任务中发生车祸不幸牺牲。

1952年1月4日,郭华安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五排一号。

革命世家出英雄

郭华安的祖父郭朝海和父亲郭明珂都是地下党员。1938年夏日的一天,郭朝海等地下党员正在家中开会时被敌人包围。郭朝海当场牺牲,郭明珂被抓走后再也没能回来。郭华安的母亲急出了病,不久就去世了。郭华安和两个妹妹逃到滑县鲁邑寨的外祖母家中避难。不久,16岁的郭华安瞒着家人,奔赴太行山参加了革命。

他先是在八路军第129师212旅55团当侦察员,他学习刻苦、作战勇敢,很快就当上了太岳军区第3分区54团班长,不久又提升为排长。从1946年9月起,郭华安先后调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补充团连长、第4纵队补充团营长、陈(赓)谢(富治)兵团第4纵队解放队12大队大队长。1949年1月,郭华安被组织上选送到第一野战军19兵团军政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第一野战军19兵团164团3营任营长。

1950年春,郭华安回到家乡,见到了两个妹妹,没想到竟成了诀别。

运输部队千方百计把物资运往前方

与美军斗智斗勇

1951年6月,时任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1分部辎重1团副团长的郭华安,随部队入朝参战,担负志愿军部队行军作战中的枪械弹药、粮草等保障任务。郭华安吃苦耐劳、身先士卒,协助团长、政委制订运输计划,筹集物资弹药,还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前送后运,有力保障了部队战斗任务的完成。

从1951年8月开始,美军凭借他们的空中优势对志愿军后勤供应线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绞杀战”,即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这对执行后勤保障任务的郭华安他们来说,无疑是极其严峻的考验。

8月18日,美军乘朝鲜北部发生40余年来罕见的洪水灾害之机,开始出动大批飞机不分昼夜地反复轰炸、封锁朝鲜北部的铁路交通线,主要目标为铁路、公路、桥梁、火车站以及兵站、医院、军用物资仓库等,使志愿军后勤供应一度陷入被动挨打、寸步难行的境地。至8月底,被炸毁和洪水冲坏的铁路桥梁165座次、线路459处次,整个铁路线处于前后不通、中间半通的状态。

为扭转运输和物资供应困难的局面,郭华安带领战友们在抗洪的同时,开始了反“绞杀战”斗争。在铁路桥梁和线路不通地段,他们组织漕渡或分段倒运,使各段线路有机地联系起来,初步改善了前线粮食弹药供应的状况。

由于后勤部门的全力支援,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期间,志愿军各军有了粮食弹药保障,大批伤员能够及时后送救治,志愿军取得了反“绞杀战”斗争的初步胜利。

执行运输任务遇车祸

1951年11月,郭华安调任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1分部3大站副站长。大站是集供应运输、医疗后送、道路维修、对敌斗争为一体的保障实体。到任后,他深入到各兵站、医院、运输队了解情况,学习业务,团结带领官兵克服运输工具不足、装卸力量薄弱等困难,及时将物资弹药运往前线。

公路是后方向前线输送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的大动脉,也是敌机轰炸的焦点。志愿军的防空力量有限,还不足以全部部署到公路沿线,因此,敌机毫无顾忌,猖狂到了极点。在志愿军入朝初期,朝鲜的公路还是比较平整的,但在敌机高频次轰炸下,朝鲜的主要公路干线都被炸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一些重要桥梁被炸毁过好几遍。志愿军运输部队的车辆损失和人员伤亡也相当严重。为了扭转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运输车辆只能昼伏夜行,白天隐藏在山洞或掩体内,天黑之后再执行运输任务。即便如此,一旦遭遇夜间执勤巡逻的敌机,车辆也难逃厄运。敌机简直就像夏天的飞蛾,只要发现哪里有灯光,它就扑向哪里。因此,即使在夜间出车也只能熄灯前行。在没有月光的晚上,运输车队只能让人在前面用香烟头引路,车速比步行还要慢。志愿军后勤供应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郭华安烈士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也就是在这样极艰险的环境下,郭华安不幸遭遇了车祸。1951年12月23日,郭华安带队从成川到顺川执行运输任务,途中发生车祸,不幸牺牲。

来源:沈阳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