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新要点

日期:2022-08-02 10:50 来源:将乐县宣传部
| |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提炼出新的思想理论成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形成了教学新要点。高校思政课应该及时跟进学习、研究,在教学中强调“七一”重要讲话中提炼出的创新思想成果,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一、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七一”重要讲话全篇强调“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的思想。2013年12月,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2016年7月1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同年10月,他主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要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2020年8月21日,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明年是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根本原因是始终坚持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党的建设中的一条核心内容。

“七一”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的一条红线就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历史伟业、取得伟大胜利。这不但深化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而且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七一”重要讲话在总结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功绩时,指出:“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开门见山,光荣属于党和人民。“七一”重要讲话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奋斗史的主题时,前提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其最后落脚点就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这进一步体现了党与人民目标的一致性。“七一”重要讲话在总结百年成就时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

这强调党和人民是完成伟大成就的主体。

“七一”重要讲话总结了百年中的九项重大历史经验,其中突出的一项就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不答应!14亿多中国人民也不答应!”这是对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最新深刻阐述。“七一”重要讲话对青年一代的希望是“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七一”重要讲话在指出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时,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员“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作为“七一”重要讲话结束语的两句口号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这凸显了党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线。总之,“七一”重要讲话全篇突出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二、党的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

习近平一贯主张,对待党的历史要看主题、主线、主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历史的总趋势、总规律,才能做到不为浮云遮望眼,不为细枝末节所纠缠。人民对历史大是大非的正确看法,只有在主题、主线、主流中才能看清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这一大历史观。

“七一”重要讲话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的四个阶段的伟大成就,并对每一阶段伟大成就的历史作用作了准确的历史定位:通过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通过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通过创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通过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一科学的概括体现了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对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的讲话中,强调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不能把两个阶段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而要辩证地联系起来,两个阶段的本质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他还以历史虚无主义导致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教训来警示广大干部。他说:“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全盘否定了毛泽东同志,那我们党还能站得住吗?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能站得住吗?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会天下大乱。所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只有抓住党史的这四个阶段的主题、主线、主流,才能抓住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历史的大趋势和规律,才能使历史虚无主义找不到腐蚀和欺骗人们的缝隙,才能防止歪曲和抹黑党史的现象,维护党的历史尊严。

三、党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伟大成就,不仅因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途径,创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成功的密钥。

“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自从毛泽东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我们党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优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答卷,形成和创造了不同时代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不断指导着党的事业胜利前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和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这样,几代领导人的理论创新成果也就找到了共性和发展的连续性。对于这一点,党的十九大进行了梳理和确定,“七一”重要讲话则论述得更加明确。

纵观历史,毛泽东同志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于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最早完整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1938年11月25日发表在《解放》第57期的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论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路线的成熟,是1945年6月11日党的七大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写入党的章程。对于这些时间节点和理论要点,我们在党史学习和研究中都应该十分熟悉和清楚。

我国不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主张别人照搬我们的经验。因为国情不可复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他国家原则上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这一真理是能够在世界各国传播的。1962年9月18日,毛泽东给日本工人访华团的题词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只要认真做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日本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日本革命的胜利就是毫无疑义的。”虽然具体做法不能复制,但代表本质、共性、真理的内核部分却具有传播的价值和可能。所以,有学者认为,我们在宣传、特别是对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对于那些能够与外部世界形成交流共融的、可资借鉴的成分,应该深入分析和阐释,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成功经验在更深的层次上被世界认同,产生交流和传播的效果。

四、坚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大力强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又强调在大中小学校都要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提炼的“伟大建党精神”,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开头,并号召全党“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中国人民团结凝聚的思想基础。中国人民之所以在党的领导下不再是旧社会的一盘散沙,就是因为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因而就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逻辑、共同的社会目标和追求。西方敌对势力之所以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有组织生活是“军营生活”“劳改营生活”等,就是因为中国人民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下组织起来、团结起来了,西方帝国主义再也不能在我国撒野了。他们因而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这不是偶然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敌对势力更加注重以和平演变的手段来侵蚀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少年,近年还推销“普世价值”,企图欺骗那些天真幼稚和不明真相的人。

有人提出疑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共产主义理想是不是超阶段?问题在于,不讲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本质就不可能讲清楚;只有二者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方向。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水平,当然应该实行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政策。但是,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牢记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并且懂得今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就是瞄准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是完全必要的。有一个时期,由于对这一问题的模糊认识,甚至连少先队的队歌也不兴唱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先烈的大型活动,又恢复了由少先队员齐声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既让人民听着亲切,又有清醒的理想信念提示。

习近平主持制定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必须指出,要防止理想信念动摇和滑坡,根本的一条就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科学世界观,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毛泽东一贯坚决反对本本主义,但同时也一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我们需要‘本本’”。我们反对的是那种一切以本本为最高标准、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决不应该成为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借口。

习近平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此乃真理之言。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关键是在理性认识上解决问题。不读马克思主义的书,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武装,不改变自己头脑里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观念,就不可能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习近平多次强调,要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就是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确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才能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

五、全面系统地表述“人民立场”

“七一”重要讲话最突出的主题词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整个讲话以党和人民为主线,党的“人民立场”得到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的内涵更加全面和系统,详细地展开为十个重要方面。这就是:“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由此可见,党的人民立场包括十个方面: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党的根本宗旨的服务对象、党的人民立场、党的群众路线、人民首创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民主的作用、维护社会公正的根本目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人民立场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首先提出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基本原则。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思想,制定了党的群众路线,又强调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为中国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为世界人民大多数谋利益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核心条件。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继往开来,从十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人民立场”的内涵和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一次系统、全面的表述,达到了更加周全、严谨的新境界。

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做到“两个维护”

习近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领导一切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八个明确”的重要内容,是百年历史证明了的重要结论。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两个维护”的政治原则。

2017年12月25—26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先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019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两个维护”是党的领导制度不断完善的内容,属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

自从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来,党的领导体制基本上是集中统一领导体制,虽然其间也有过一些具体的调整。改革开放后,一度讨论过“党政分开”问题。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第二次讲话中谈到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曾经讨论过党政分开问题,目的是解决效率不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作风拖拉等问题。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当时我们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都不够,对如何解决好我们面临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是探索性的。”他还指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权力是不可分割的。不能简单讲党政分开或党政合一,而是要适应不同领域特点和基础条件,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种“党政分开”的探索至1989年夏季基本告停,并转向恢复集中统一领导的方向。最突出的一个标志就是: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开始明确强调党中央政治局确定“核心”的必要性;在体制上,不再延续由三个人分别担任党、政、军三个最高领导职务的做法,而是改为由担任党的最高领导职务的一个人兼任党、政、军三个最高领导职务。这是总结经验、实现安定团结大局的需要。这个转变当时留下了一些规定和规程等工作没有最终完成。这些难题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攻坚克难、圆满解决。同时,全党还树立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立了“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党的制度和体制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正如习近平所说:“理顺党政机构关系,建立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决策协调机制。这是党中央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的重大决策。”经过新时代的统筹规划和体制完善,我们党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收获都得到吸收、升华。随着党的领导制度的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进入平稳运转的轨道。这是党在新时代推进制度完善的又一个伟大成就。

总结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进一步完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体制方面的伟大功绩和历史意义。今天我们做到“两个维护”,就是对党的领导体制完善的这一伟大成就的坚持和维护。

七、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七一”重要讲话从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高度,提出“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在新时代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新时代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了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首先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才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在中国,共产党人成功的起点是从认真攻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开始的。这是第一步,就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步就是怎样在中国现实中科学运用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要能够精通、应用,才能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理想信念,不能若明若暗,更不能口是心非,这是能否对人民大众产生实际团结力和领导力的首要政治标准。

为了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还要学习历史。“四史”都需要学好。共产党人的干部是应该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受人民群众信任和尊敬的人。缺少历史知识不行,带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偏见信口开河更不行。对“四史”的学习,不仅仅提供历史经验、历史智慧,而且提供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大是非、大规律。人们对事物的科学认识,总是从认识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纵向发展来把握的。只有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历史的大范围中,才能看清我们每一步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处境。

从整体上说,几十年来我们的历史学习太不够了。这不仅使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了许多人,而且那些随意编造的戏文和书辞,也被当成历史受到追捧,常常令正直的人尴尬。一定要纠正蔑视历史、玩弄历史、戏说历史的庸俗风气。只有掌握“四史”,才能具有坚持真理的底气。思政课教师应该带头学好“四史”、教好“四史”,为培育一代新人的思想理论素质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世界历史上,每当一个民族处于发展的紧要关头,都要把学习历史提上日程。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社会却出现了被称作“浮躁”的风气,使得国家的史学和历史教育受到一次很大的冲击。许多大学的历史系停办、解体,还有一部分历史系转行、改办其他系科。现在看来,当时的这一潮流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客观上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否定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的思潮提供了一定的舆论条件。这种教训不应重演。我们决不能用“浮躁”的心态对待历史学科的价值,也不能用实用主义对待历史科学,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和胸怀对待历史,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还历史科学以尊严,才能在历史方法的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习近平对历史学科高度重视,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历史学科的发展,为全国干部学习历史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素质。

八、青年应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先锋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在新时期的发展,最初就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人群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一是干部,二是青年。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认为,青年是国家未来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后备军。如果对青年不进行重点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接班人,国家就会失去未来。大中小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就是培养适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七一”重要讲话体现了对青年的高度重视,希望青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习近平对青年提出希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年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要有效地做好青年人群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有针对性、有亲和力,就要从关心青年的目的出发,对他们作出符合实际的调查分析;不但要了解他们的现实处境和要求,还要了解他们的思想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不但要了解他们成长的现实问题,还要制订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规划。要把引领青年思想和解决广大青年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习近平在许多报告中都强调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应该研究、重视、贯彻落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对干部的意义,也有对青年的意义,高校“立德树人”具有双重担子。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及时汲取“七一”重要讲话的新的理论营养,学习好、掌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9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