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落实“四个突破”,接续实施“3+3”项目专项行动,拟定《万安镇2025年“产业强镇、宜居美镇、治理优镇”建设实施方案》,高效统筹高标准党建、高质量发展、高颜值生态、高水平安全、高品质生活,建设幸福宜居万安。
一、“产业强镇”建设
积极融入全县重点产业链发展,结合万安实际,明确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向,强化产业梳理、技术服务、要素保障等“链式服务”,推动产业发展园区化、基地化、链条化。
一是招商精准化。在增创招商新优势上下功夫,全力拼营商环境、拼要素保障、拼谋划储备,提高招商竞争力。在深化招商新模式上下功夫,深入推进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园区招商、活动招商,提升招商工作质效。优化营商环境,开展精准招商工作抓好企业服务,建立“企业点题”机制,实施“企业倍增”计划,切实加强优化财政、土地、自然资源、服务等要素保障。
二是农业现代化。坚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线,依托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果蔬科技小院等阵地,利用农科院专家团队资源,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能力素质,并通过“强社带弱社、大社带小社”发展壮大合作社;以产业“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推进万安镇“大农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对接净菜、冻干菜、预制菜等项目,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三是工业集群化。积极推动宏华矿业方解石产业链项目,完善从开采、加工到应用开发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激发招强引优“链式效应”,打造将乐县方解石全产业链。抓好沪明合作、山海协作契机,与“世界石都”——南安市相关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做好饰面用辉绿岩、建筑用花岗岩等石材的开发利用,积极把我镇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是产业融合化。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以传统文化赋能,以本地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谋划现代农业产学研示范园等项目,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使种植业与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联系日趋紧密,提升万安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宜居美镇”建设
围绕和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贯彻落实“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强化乡村建设水平,做到“颜值”“内涵”双提升。
一是优化公共服务。以“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稳定”为工作出发点,加大民生工程、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持续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落实落细。继续优化文化、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领域公共服务供给。
二是优化生态环境。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严格落实河长制,持续加强小流域水环境治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和污水治理,确保水质持续向好。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工作,强化卫片图斑整改,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树牢大食物观,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确保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和质量不减。
三是优化人居环境。按照县级部署,持续做好乡村振兴示范线建设,重要节点打造,争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谋划万安集镇人居环境整治推进项目,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治理体系,完善集镇管护、运营一体化机制,积极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打造“和美万安”。
三、“治理优镇”建设
坚持扬优势、强基础、促发展,提升政治引领力、服务保障力、硬件支撑力、条块统筹力,瞄准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聚焦关键环节,以基层“微治理”筑牢稳定“大格局”。
一是融入改革大局。持续推进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优化乡镇管理机制,按照“五办两中心一大队”的设置,对人员、岗位进行优化。常态化开展“访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活动,进一步完善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应急执法队伍管理运行,深化矛盾纠纷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双重预防机制,实现平台有指挥、机制有保障、队伍有执行的“服、管、调”乡村治理体系。
二是优化村庄布局。持续做好村庄撤并工作的“后半篇文章”,加快推进新村融合,理顺村级组织运行关系,健全村级运作机制,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村级阵地建设,实现“里子面子一起新”。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调整优化村庄规划,科学编制、合理布局、集约建设,培育村集体经济新动能,提升村民认同感、幸福感、归属感,巩固村庄撤并成果。
三是创新治理格局。逐步扩大“一园四联”党建特色品牌优势,以产业联盟党委为基础,进一步深化跨村联建工作,聚焦组织联动、产业联动、企地联动、人才联动,拓展产业发展、民生项目建设、公共安全治理等全方位多领域合作联建,不断提升整合深度和水平,积极探索村级联建治理体制改革创新,实现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的抱团发展模式。
2025年万安镇将以“三镇建设”为抓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以深学敢为实干的担当作为奋勇争先,以争优争先争效的实绩实效推动万安各项工作再上台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